國環碳中和張超:打通碳中和產業鏈,做好企業的“碳資產管家”
目前,國內碳管理市場尚處在“探索”階段,對于從業者來說無疑是機遇與挑戰。
圖 | 國環碳中和CEO 張超
放眼世界,能源無疑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領域之一。無論是東歐戰事下日益凸顯的歐洲能源危機,亦或是多年前汽車行業開啟的新能源變革,無不展示可再生能源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戰略地位。
早在2014年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我國就提出到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此后各行各業都逐步邁大了綠色轉型的步伐,隆基股份、遠景科技、寧德時代等新能源企業紛紛成長為市場追捧的巨頭。到2021年,“碳中和”更是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雙碳”概念迎來了一波投資的熱潮。
也正是在這波浪潮之下,有著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背景的江蘇國環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環碳中和”)開始初露頭角,投身“碳”的產業鏈布局。
在國環碳中和CEO張超看來,國內碳中和市場充滿著機遇,但同時也處于混亂的發展初期階段。作為行業從業者之一,國環碳中和已經摸索出一個清晰的未來計劃。
打通產業上下游,解決企業顧慮
2021年9月,東北多地拉閘限電,習慣燈火通明的居民們突然陷入了黑暗中,一時間沖上了微博熱搜。此后,全國相繼有多個省份出現了拉閘限電的情況。其中,東北地區是因為煤炭價格飆升相關導致了電力供應緊張,而其他地方則是受到“能耗雙控”政策的壓力,被迫“猛踩剎車”。
究其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在低碳轉型的道路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能源需求與供應之間的不匹配,新能源和傳統能源之間的協調不靈活,最終導致了這次限電事件。
對于園區或者工廠、企業這類“小生態”而言,雖然不會出現突然斷電的情況,但能源使用不充分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而低碳改造恰恰就是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使得能源的運用更加精細化,減少能源的損耗與浪費。
張超向鎂客網介紹道,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碳”的管理,國環碳中和從產業鏈上中下游依次完成了產品布局。
首先,上游產品是收集不同能源數據的“碳表”,這是一款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硬件產品。該硬件可以全程自動采集、上報、核準并計算數據,并無需人工介入。張超表示,碳表的最大優勢在于自身集成的算法,可以離線計算并完成上傳報告。
當碳表完成采集并處理后,數據便來到了“碳能云”中。簡單而言,該平臺可以實時展示當前的碳排放、碳配額等數據,并且歷史信息可溯,園區或企業可以根據需求回顧往期的碳排放報告,并依據過往碳排放情況完成低碳工程改造,再結合冷熱電三聯供、綜合能源站等方案。
在碳表和碳能云的幫助下,企業或園區就可以準確摸清家底并完成后續的低碳改造,這樣就可以減少前文提到的能源供給不匹配與不靈活的現象。
事實上,在“碳中和”的框架下,碳本身也是一種資產。例如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早期依靠出售碳積分實現財報盈利,而其他國內外新能源車企同樣涉及出售碳積分的業務,這些碳資產逐漸形成了“綠色金融”體系,加速“雙碳”目標進程。
張超表示:“國環碳中和在碳資產管理環節同樣有所涉及”。例如企業或園區在碳表與碳能云幫助下實現的碳排放差額,都可以被認證為碳匯,并托管到碳能云中,成為真正的碳資產。在平臺的幫助下,這些原本零散的資產可以“化零為整”,并且在金融市場上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產品之外,當好企業的“碳資產幫手”
“目前的情況來說,中國的碳匯市場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市場,也并不成熟,這與我們的發展階段有關系。”在談到當前瘋狂的碳交易時,張超向鎂客網介紹了他觀察到的行業現狀。
事實上,如今碳積分的價格正呈現下降趨勢,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個新興市場正朝著理性與成熟的方向轉變。
正如前文所說,地方政府在低碳改造上往往缺乏經驗,從而引發一系列亂象,這時候就需要國環碳中和這樣的服務商幫助企業完成低碳改造。在國環碳中和的體系中,這種提供服務的概念被稱作“EaaS”(能源即服務),而服務提供商也是目前國環碳中和正扮演的角色。不過張超看來,對于一家初創企業而言,即使碳中和的“蛋糕”夠大,但在一眾實力雄厚的能源公司面前,國環碳中和所面臨的壓力還是不言而喻。
張超表示:“中間能源改造已經有大量合作伙伴去做,國環碳中和目前深入去做,最終還是要回到碳資產的管理上面。”
鎂客網也注意到,目前國內有接近1/4的上市公司會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在國際ESG準則于今年公布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們已經愈發重視環保方面的數據報告,這恰恰與國環碳中和的碳能資產管理服務不謀而合。
當然,張超也提到,目前國環碳中和還是要做好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前面需要圍繞核心產品,探索10-50家單位完成試運行。在完成規?;哪繕撕?,國環碳中和會繼續向下一個計劃目標邁進。
一些關于行業的思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類社會的能源消費結構也不可能馬上改變。即使全球處在碳中和的熱潮,但當前舊能源依然是人們所依賴的重要能源來源,新能源的轉型則是任重而道遠。
“即使目前,新能源依然存在各種問題,例如光伏發電已經成熟,但難在了并網。”在聊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張超介紹了目前新能源中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眾所周知,光伏發電會受到日照的限制,在黑夜、陰雨天等情況下都無法發電,這時候就需要光伏項目有長時間的儲能能力,而這恰恰存在技術上的缺陷。
同樣,被寄予厚望的風電會受到天氣的影響。盡管目前中國是風機裝機量最大的國家,但對于普通企業來,風電并不是一種實用的新能源。另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積極探索的氫能則在經濟成本存在很大的障礙,想實現市場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的冷熱電三聯供就成了很好的能源提供方。張超表示,天然氣是實現碳中和以及碳達峰道路上重要的過渡能源,待到風、光等新能源成為相對穩定的能源供給保障后,天然氣就可以轉為一種保障性的供應能源。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市場效應與技術的限制條件下,天然氣這種一次性的非再生常規能源依然得擔起節能減排的重任。
當然,對于未來,張超還是充滿了期待:“整個行業來看是方方面面,大家都在這往著雙碳的目標做不同的努力,這是一個好的事情。”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