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的人知道硬科技,然而它可能成為2017年最火的概念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手握入場券的硬科技不會再缺席。
【導讀】經過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創新和創業已經進入下半場,格局大體已定,并且像互聯網這一類我們稱之為比較“軟”的科技,其核心在于模式創新,并不產生尖端的核心技術。而當前的國際競爭形勢愈發激烈,誰掌握了核心科技,誰才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因此,“硬科技”這個概念就越來越多的開始被提及,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大佬眾說紛紜,互聯網時代的轉折
本質上,互聯網是通過信息的有效對接來消除信息不對等從而產生效率的提升,它讓整個消費市場和交易過程都有效運動了起來,互聯網+的出現更是與很多行業結合,去掉了產業結構中冗余的部分,優化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ヂ摼W讓更多人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與服務,拉近了消費者與商家的距離。
事實上,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已經到達了目前技術所能完成的頂峰狀態。
然而,互聯網的創新更多的是模式上的創新,在互聯網+的創業大潮中,團隊把在美國的成功案例搬到國內,依靠著中國的人口紅利,甚至可能同樣的模式在中國做的更成功,然而互聯網之爭實際上是一場流量之爭,燒了那么多的錢,我們看到流量依然在BAT的手中。
所以無論是基于尋找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需求還是對未來技術核心競爭力塑造的要求都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是時候發展屬于我們的硬科技了。”
鎂客網創始人張培青曾表示,“隨著對舊有產業體系的改造完畢、人口紅利的消失,互聯網的作用就會慢慢降低,成長也伴隨著國家經濟一起進入緩慢增長的新常態,而這其實也就是目前互聯網發展的瓶頸所在,它不再是財富爆發的增長點,而是轉變成基礎設施悄然隱匿于我們的周圍。最關鍵的是,國內現在的公司再往前走,已無可參照的了。”
除了張培青,業內其它大佬也曾表達過相似的論斷。
在第三屆互聯網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直言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是人工智能的。他表示,如果今天這樣一個公司還沒有成立或者是做大,靠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了,因為市場已經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互聯網人口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
美團創始人王興也公開表示互聯網下半場需要的核心技術將不僅限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甚至太空科技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都應該獲得足夠的重視和資本的支持。
同時李開復還表示中國將在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AR/VR、物聯網”在內的硬科技領域領跑全球,并且給出了權威的解釋。
無獨有偶,創新工場李開復在近期的一個峰會上也表示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越來越少,各個VC的投資越來越謹慎。
硬科技是時代的需要
每個時代對于硬科技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要求,它既不是已經實現了的成熟技術,也不是遙不可及的黑科技。
同時越往后發展,每一點的進步就越來不得半點僥幸,必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在支撐。溯源人類進化早期,火的使用就是當時的硬科技,正是火讓人類的文明得以萌芽,而房屋、衣物、狩獵的武器等等,這些原始的技術構建了文明發展的早期需求,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雖然在現在看來它們粗陋簡單,但也都是那個時代的硬科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而每一次硬科技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社會的變革,在近兩個世紀顯得尤為明顯,蒸汽機的發明與投入使用,促成了人類生產力的一次飛躍,蒸汽火車與汽車的發明更是縮短了人們的空間距離,促成了人類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開啟了現代化的大門。電的使用則讓人類的文明一下子從蒸汽時代步入了電氣時代,無數對于那個時代的人猶如科幻的產品被一一創造出來,電燈、無線電技術、電話等等。這些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甚至改變了世界,創造了令人咋舌的巨大財富,這樣的硬科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張培青表示,只有1%的人知道硬科技,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尖端技術只有少部分的公司擁有并持續研發,另一方面是硬科技的應用往往不被大眾看到和理解。但是硬科技的價值對于這個時代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對于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的中國來說,互聯網這項綜合的應用技術也是不折不扣的硬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時移世易,人們享受著互聯網高速便捷的同時,仍然有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硬科技的定義也就有了新的變化。
硬科技包含的八大領域
那么當前這個時代的硬科技又指的是什么呢,張培青指出了硬科技包含:AI、3R(VR/AR/MR)、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基因工程、未來醫療、航空航天八大領域。
為什么是這八個領域?張培青也給出了詳細的詮釋:
互聯網的充分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便捷,生活和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痛點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在癌癥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目前醫療上對于癌癥和其它重大疾病的預防、檢查、確診和救治方案和措施都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醫療資源稀缺也是當前民生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未來醫療場景
目前正在研究或者未來可能會投入研究的一些課題,比如一些智能型的可植入設備,采用無線監測的方式實時監測身體健康狀態,預警疾病即將發作亦或是控制慢性病的持續惡化;再比如通過對于血液中特定蛋白含量檢測的生物標記的方式確診精神??;或者通過納米顆粒探測等技術發現早期癌細胞;甚至通過基因測序技術治愈癌癥;人造合成感光器讓盲人恢復視力等,這些都是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和資源支持的硬科技,這些研發方向如果獲得成功并投入使用,意義將是重大的。
解放我們的雙手,解放人力,快速獲取有用數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了我們每個人不可繞過的坎。正是因為互聯網帶給了我們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我們完成同樣的事情相比過去十年前所用的時間可能縮短了10倍不止,然而相應的,我們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寶貴了。市場競爭的現狀迫使我們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被要求不斷地提高效率。
傳統的互聯網幫助我們獲取了大量的數據,然而沒有大數據、區塊鏈等人工智能的技術輔助,我們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解放出來;想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互通,全面數字化,物聯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硬科技,為什么物聯網沒能像互聯網一樣發展的這么迅猛,智能終端的智能化程度和普及還不夠;今年火遍全球的3R(VR/AR/MR)概念也是硬科技領域里面的重頭戲,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并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大型計算平臺,3R(VR/AR/MR)給了我們太多的想象空間,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各種科幻電影的場景,這將會帶來比互聯網技術還要偉大的變革。
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需求的日益旺盛,中國這樣一個資源大國如今都面臨著資源稀缺的局面,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歷史上每一次重大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都離不開新材料的發展:從半導體材料到集成電路到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從玻璃到液晶到平板顯示工業的發展,從光纜纖維到互聯網的發展,從高強輕型合金到企業工業航空航天。技術的不斷更迭,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發展與突破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能因為研發的停滯成為其它技術再發展的瓶頸。
柔性材料植入皮膚
張培青同時還表示,這八大領域看似聯系不太多,然而這些技術又冥冥之中存在著微妙的聯系,他們相互促進、相互牽制:如果柔性材料技術沒有進展,智能穿戴就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無異物感穿戴,皮膚植入芯片就成為了不可能、未來醫療就會遇到很大的阻礙,再比如上圖中有一張未來醫療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要實現這樣的應用還必須有3R(VR/AR/MR)、AI、物聯網等技術作為支撐。
硬科技構筑國家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硬科技不僅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硬需求,同時也是國家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回顧近代的戰爭史,以千余兵力戰勝一國的例子并不鮮見,表面上是熱兵器對冷兵器的絕對優勢,實際上這后面代表的更多是國家科技實力的比拼。這一點在互聯網時代其實也已經體現,很多傳統企業甚至一直到倒閉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失敗,但是到今天,如果不去擁抱硬科技帶來的變化,那么互聯網企業或許也會重復前者的老路。
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德國提出了“工業4.0”計劃,美國則著手“工業互聯網”,而中國則決意在制造業上下硬功夫,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
而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面臨的不光是外來資本、技術的沖擊,更要應付國內市場不斷新進的攪局者,如果不能借助技術在行業的競爭中樹立優勢,往往會陷于高成本、低利潤的泥潭,疲于奔命,那么企業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不止是國家,企業同樣需要借助硬科技來構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內在科技實力上并不遜色于國外,只是這些年互聯網的繁榮掩蓋了硬科技的不斷進步。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人口紅利的消失,一部分外資企業逐漸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但也有很多500強外資企業將自己的科技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并且加快了在華硬科技投資的進程。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三巨頭BAT都在以人工智能、3R(VR/AR/MR)、物聯網等技術為首的硬科技領域布局:阿里的人工智能戰略放在阿里DT大商業體系內,配合云計算、大數據對阿里的電商物流乃至物聯網體系展開全面賦能,在3R(VR/AR/MR)方面,阿里更是豪擲8億美元入股神秘的AR公司Magicleap,成立VR實驗室,并且試水Buy+計劃,大膽地在剛剛過去的雙11期間嘗試通過VR進行購物,這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了VR。除此之外,制造業巨頭富士康則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百萬機器人”計劃,截止2016年,內部操作崗位已經完成了70%的替換率。
在國外,蘋果在2011年的時候就在手機中嘗試了siri語音助手,收購了4家人工智能公司,早前也宣布蘋果無人駕駛汽車將在2021年發布;Facebook則收購了語音識別方面的一家公司,以及花了20億美金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這也掀起了VR被關注的熱潮;谷歌在近幾年內收購了8家人工智能公司,其中一家Deepmind就是研發出AlphaGo的公司,同時借由Daydream入局VR市場。
人工智能、3R(VR/AR/MR)等硬科技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創投圈以及諸多大公司的戰略投資清單中。而早在十三五期間,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就已經被寫入了“十三五”規劃綱要。
所以說,硬科技是每個時代都需要不斷發展的科技并且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巨大商業價值,硬科技介于高科技和黑科技之間,電影《超體》里面,女主腦開發超過50%的時候,世界在她的眼里全是數字,這是黑科技而不是硬科技,硬科技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他代表了一個時代真正的生產力水平!
電影《超體》場景
結語
而一旦完成技術上的沉淀和突破這將會是企業難以被模仿和超越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投資者需要耐心,而創業者更需要堅持下去的毅力。
“但是,硬科技不是燒錢就能燒出來的。”張培青語重心長地說:“國內現在硬科技領域的創業氛圍仍然顯得有些浮躁,這是互聯網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依然按照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方式去思考硬科技行業的發展。但是硬科技領域的很多技術大都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不容易被仿制和山寨,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投入甚至是市場培育,很難在一夜爆發。
也許在今天,知道硬科技這個概念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正如鎂客網的張培青所說,我們相信,到2017年的時候,硬科技可能會成為最火的概念。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