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銳資本李豐:投資人視角看未來5年
在李豐看來,如果創業者僅看眼前和腳下的事情,而不觀察整個行業,缺乏社會企業家特征,就很難將自己的商業模式做進一步的延續。
12月2日下午消息,由新浪網舉辦的主題為“未來商業模式”的首屆“C+峰會”今日在北京萬達索菲特酒店正式開幕,在下午的峰會現場,峰銳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從投資人的視角分享關于未來五年互聯網行業的觀點與預測。
“Facebook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07年—08年的時候,有兩個季度的流量出現了緩慢的下降,于是它嘗試做了一次開放平臺”,李豐表示,這樣的決定在今天看來大家都了解它的商業價值,但是在當時很少有人想到能通過打開自己核心商業模式部分來完成自己商業模式更大規模的延續和建立。
在李豐看來,如果創業者僅看眼前和腳下的事情,而不觀察整個行業,缺乏社會企業家特征,或者在某一個節點沒有這樣的特征的話,就很難將自己的商業模式做進一步的延續。
李豐認為,作為一個早期投資人,預測方向和行業的未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情,“難的是你愿不愿意抬頭去看,以及你看到的話,有沒有膽量堅持,有沒有勇氣相信自己的判斷,并且堅持下去”。
以下是李豐演講全文:
非常感謝新浪科技給我們這個機會,這個題目我講過很多次,于老師講的時候我想了半天到底要講哪些部分。我講第一個小事,還是挑一些時髦的事跟大家講一講,今天最時髦的事可能是扎克伯格捐了這么多錢,很多評論說我有這么多錢我也會捐這么多,或者等到有錢我也會有這個社會覺悟。
今年年初的時候,在一個重要的財經年會上做開場TED的時候我講了一句話,是我自己比較相信的。我猜所謂的預測,大家會說在今后中國的很多年。我說我猜在中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我們經濟增長動力和經濟增長模式,導致某些現象的發生,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另外一些原因的變化,我們可以簡單講一講,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如果最后變成企業家的話,無論是哪個行業和方向,這樣的企業家是社會企業家,有這樣的特色,這些事在中國以前并不典型。
為什么從扎克伯格開始講呢,你了解或者不了解的情況是對于他,或者對于這個企業本身來講。我們之前做過一些看似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有商業目的或者沒有商業目的的事情,其中也包括我們用無人機或者其他的解決方案,跟谷歌去到非常貧窮的地區做無線互聯網的覆蓋等等。當然可能也包括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情,臉書能走到今天,多多少少是因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可能有若干個。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07年—08年的時候,有兩個季度的流量出現了緩慢的下降,包括用戶活躍狀況。事實上在那個時間點上產生了一件事情,結果大家今天大家都知道,就是它嘗試做了一次開放平臺,這是當時把臉書從那個節點上拉過來了。你也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情況,臉書自己的愿景是連接全世界。
我講這幾件小事情是說,扎克伯格也許是從泡妞的角度開始的,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胸懷,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他對自己要做什么,去哪里,以及為什么要做有了更多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這是我們講的社會企業家。
我猜開放平臺在今天是大家都了解的商業性質的,但是歷史上,在一個能夠擁有用戶活躍度和行為的商業目的,在社區社交網站里講,07年之前沒有人想象會把這部分開放給其他人來用,雖然到今天這件事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當時這個決定是很難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雖然是一層窗戶紙,直到臉書做這件事情之前,應該很少有人想到會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完成自己價值的形成,打開自己核心商業模式部分來完成自己商業模式更大規模的延續和建立。
當然可以類比,谷歌今天有很多有商業意義的事情,不管是來自安卓系統還是無人駕駛汽車,還是它投資了非常多的所謂人工智能相關的深層次的技術,或者看起來不是非常有用的技術和應用,多多少少,在今天看起來有點意義的事情,兩三年前,三四年前看起來不一定那么有意義。
我講的第一個命題跟這些企業的關系是什么呢?大的邏輯如果我們對中國做預測的話,有很簡單并且我自己很相信的事情。過去很長時間中國的增長是增量式的增長,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因為人口因素,因為消費因素,因為GDP增長,因為投資拉動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各行各業都有足夠大的增量在不斷出現,因之很多商業模式,很多人,很多成功企業都可以透過收割這些增量來完成自己的壯大,財富的增長。
今天早上正好有一個美國MIT經濟學教授湯森跟我交流這個事情,美國一直是處在存量的狀況,它透過提供新的價值和帶來新的效果,才能完成在已經充分平衡市場化和循環的市場里,帶出新的商業模式。我說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增量式的增長,到今天為止哪些事情發生了變化?
第一個變化來自于人口結構和消費結構上,大概增量不一定在各行各業那么容易大規模的出現,我們也要開始轉存量了。所以政府領導是有智慧的,我們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做效率提升,這是第一件事情,而不是通過增量或者是簡單的刺激需求來拉動,這是中國目前處的階段決定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我說我們應該開一個叫社會企業投資論壇的事情,這個事情在我原來的公司很有爭議,沒開成。他們說帶有社會意義的企業會不會顯得不夠商業,我是另外的角度來看的,刨去效率部分。大多數都會開始進入跟你的實體非常相關的行業,不管它是社會的基礎服務行業,比如說醫療、教育、金融這些事情,還是你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我們的第二產業,就是生產制造科技提升。大概這些科技互聯網開始進入影響的行業,每個行業都處于變革的企業本身,多多少少是因為你的位置你就開始具有了普遍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基礎服務。
我拿Uber來舉例,我們也投了Uber,我猜Uber初衷并不是想做一個帶有社會意義的企業,但是湊巧你在的行業是社會中的基礎服務行業,所以走到了Uber商業模式的某一天,大概你對你所提供的社會價值的這件事情理想和責任,決定了這個企業大概能走多遠。
可以再舉另外一個行業的例子,我在新東方工作了很長時間,從著名老師到高管。我舉新東方的例子是因為它湊巧也處在了特殊基礎型行業,這個行業也號稱被互聯網改變。俞敏洪在創建這個企業的時候,是教育行業剛剛開放的時候,剛剛被允許市場化的時候。在座的很多年輕小同志們都知道,俞老師過去20年中一直堅持新東方的文化,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俞敏洪老師是理想主義者,他一半相信這句話,另外他可能也是很好的商人。我講這句話的原因,是湊巧從他所處的行業來看,這也是帶有社會意義的社會型企業。
從俞老師所處的這個行業來看,倒過來看,如果我們很理性的看商業模式的方法,這樣來看新東方的話。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初衷,他的初衷肯定是想賺更多錢,如果不是在某一節點產生了這樣的教育初衷,如果不是因為他身上真真事實有了這些事情,我猜新東方走不到今天這個規模。湊巧你所在的行業,必須要你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和特征,才使得你在這個行業的商業化和演化過程中,成了最大的一個,或者幾個中的一個。
我跟學而思他們也很熟,我猜是一樣的原理,以我對他們的理解。我只是說以今天的中國而言,從增量進存量,從增量進效率,同時我們涉及到的行業都涉及到了社會的幾個基礎服務和社會民生行業,我們創業者要面臨的問題,是如果你僅看眼前和腳下的這點事,心里沒有行業整個特征,沒有社會企業家特征的時候,或者某一節點沒有這樣的特征的話,未必這件事會走的很遠、很大,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預測。
預測的第二件事其實很簡單,我因為是非常善于發明預測的作為早期投資人,我覺得其實對于一個方向和行業做出預測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最難的,包括對我自己而言是兩個很需要勇氣的事情。一個是你愿不愿意抬起頭看周圍的事情,第二個即便你形成了自己判斷的邏輯之后,你敢不敢認為這件事情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它被證實是真是假之前,你所堅持你所看到的事情。第二件事情當然比第一件事難非常多,所以有人就會問第二個問題了,這個跟預測可能不一定有關。
就是很多人問我們你們是怎么看待企業家的,我說我的理解是這樣,我做投資的時間越長,我對趨勢和研究這個事情的理性程度變得越來越高,我對企業家的判斷容易變得越來越感性。原因可能是這樣,從我們看待過去投過這么多企業的起起伏伏,或者成功或者沒有成功來看。你問很多成功企業家,他也會這么去講,他會說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運氣,他講這句話,我猜不一定都是謙虛,他可能是真正意義上講這句話的。這句話背后的原因大概來源于這樣的道理,這是我說我變得唯心的原因,對于企業家的判斷??赡苁且驗橛?,可能是因為責任,可能是因為理想,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己的深刻思考,他因為某些原因,他看到了在他的方向上有一些比其他競爭者更遠的,和更深的一些目標?;剡^頭來講為什么這件事有影響呢?因為我們自己也算是創業了,在每一個創業過程中,你都會碰見若干次你要做非理性的決定,你做決定的時刻,沒辦法通過理性判斷,知道你應該選A還是選B,所以你按照你的直覺選擇了一個選項。
回過頭看,你發現你做了一些非理性的決定之后取得了成功,所以你說是由于運氣,我覺得這句話并不一定都是因為謙虛。要問我其中的原因的話,可能是你看到的終點更遠了一些,所以你再往回看路程的時候所謂的波折少了一些,就是你看到的東西比別人更遠一點,或者你相信那個東西會更遠一點。因之你按照遠處的目標來做了一些特定時點上的直覺判斷,心中的那條線更長更遠了,心里的波折會跟小一點。我們會走出去看,看眼前的商業模式,還有更多的對你這個行業的理想或者是責任,或者可能是欲望,或者是思考。這件事情在不長的時間段里,會導致你做傾向于正確的直覺選擇,這是長此以往的過程。
回過頭來講,講完前兩個問題,這是我實踐當中自己比較相信的,幾乎會一直存在的預測問題。從預測本身,我剛才講了,我愿意做很多的抽象,也愿意把很多抽象的道理跟大家分享。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非常的難?剛才講了,只要你愿意抬頭看。很多事情正在發生,正在發生的事情很容易用一些因果的道理推測。
比如說有人說資本的寒冬,有人說發生了非常多的大企業之間的兼并收購,這些會有什么影響?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愿意去看遠處人,大概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或者我先提這樣的問題給你。就是為什么這些事情,這些說法發生在了今天,而這些現象發生在今天他們反映出來其他的原因或者道理是什么?我們也可以很簡單的給你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如果你愿意把所有因素都抽象出來,比如說你先考慮這樣幾個現象。
第一個中國為什么和美國在最近4、5年出現了非常多的“獨角獸”公司,所謂估值超高的公司。我清清楚楚地記得,2010年初在上個基金做年度回顧的時候,結論是中國做美元風險投資太痛苦,因為退出途徑只能以上市為唯一標地。那時候在十億美元以上的公開市場的公司非常少,算游戲公司在內十幾個,大部分不做任何兼并收購,那時候我們覺得做美元投資會很痛苦。當時我們的結論是說高估值上市公司會跟多,由于競爭,相互重疊的部分越來越多,會產生大規模的兼并收購。
事實上預測一旦正確就會突如其來的發生,過去幾年BAT成為了遠比PE基金更大的投資方,或者是錢的投資方。我想問的另外一個問題跟我們剛才講的話題不相關,過去5年出了如此多的“獨角獸”公司,在中國和美國,原因是什么?這就說到了為什么有了所謂寒冬的說法和兼并收購。我們可以做一個預測和推理,我們認為任何一個資產,公司的股價、股權是金融資產,從任何一個資產的定價來看,無非是兩方面影響。一種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就是自身有機生長的價值,第二部分是由于資金的供給導致資產價格的變動,這是簡單經濟學的供需關系,錢多東西就變貴了,通貨膨脹,錢少東西就會編譯,為了流動性。
翻譯成今天看到的現象的話,這個道理很簡單,是由于大概從08年到2010年之間,我們知道把偶然性事件聯系起來,有很多量化寬松政策,就是有非常多的錢被放到金融體系中,來晚會經濟中的損失。以及有了非常多的錢進入金融系統之后,會導致很多低風險的金融產品變得收益非常低,而錢本質上是為了尋求高收益,錢這個資源是為了尋求高收益。所以在任何一個流動性充裕的過程中,這些錢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謀求高收益。
什么是高收益呢?必然進入到了所謂高風險類的資產,因之這些錢就要進入風險更高,回報更高的領域。那時候又疊加了移動互聯網這件事,就產生了可供想象,供重新塑造的商業模式。這里產生了很多新興商業公司,根據剛才的推理和別的經濟學道理,這些錢很多部分就進入了高風險資產謀求高回報,這個道理大家可以理解并且接受。
這些時候就出現了另外一個情況,什么情況?就是因為資產和資金端大幅度增加,而導致了資產價值的推升,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因之以美元為代表的這些一級或者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在過去5年或者4年當中,你看見了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產生出了歷史上難以計量的“獨角獸”公司,難以置信的現象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這個。
另外還有兩句話,第一句話為什么對中國來講也會產生這么多公司,第二句話因為美元是國際流通貨幣,它的管道是四通五達的,如果把流動性想象為水的話,它有更便利的渠道從金融系統流向一級市場,從一級市場流向中國一級市場,以美元為代表的資金。“水”到這兒了,自然會推高市場價格,這是“獨角獸”如此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時候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今天會產生如此多的兼并收購。結果很簡單,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偶然現象,進入了升息周期,流動性會慢慢收回。換句話講,流動性不能持續增加的時候,資金供給不能持續增加的時候,資產價格單純由于資金供給增加而產生的溢價就會減少或者變平、下降,因之產生了過去投資來的錢,處于流動性需求開始尋求兼并收購,開始尋求合并。因為他們不能找到更多的資金來給予同一個資產更高的資金溢價,不知道這樣能不能解釋清楚這個道理。
你認識清楚這件事以后,你也可以對這件事情持續往后發展做一個簡單的判斷,依據同樣的路徑和邏輯。我一直說預測和判斷是必然的事情,你可以考慮在中國現在的這個歷史階段,你看到所有發生的兼并收購合并,比如說你去看美國的IPO市場統計,今年比去年少了40%多。你去看所有這些市場的時候,這個現象是發生在以美元為代表的流動性推高的市場價格上。換另外一個命題問你也會看到一些偶然現象地假設以人民幣一側看中國未來的話,你覺得這個市場會如何變化?也給你一些偶然性的事件,你可以把它連起來想象。
第一個問題告訴你Uber上一輪和上兩輪投資中,很多投資者是中國背景的投資者。第二句話,再過一兩個月,最后我們決定不參與了,另外一個巨大無比的“獨角獸”公司,美國某公司會宣布再融資,上一輪融資很短,溢價80%,大多數也是來自中國投資背景的投資人。第三句話,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看國家所做的事情:
第一個是上一次中國社會中所放進來的4萬億去哪兒了,為什么沒有推高大規模一級市場“獨角獸”的價格,我說它其實對中國上一輪4萬億產生了這樣的影響,因為我們的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連接渠道沒有那么復雜充分,所以我們很多錢推高了房地產的資產價格,去進行了一些更大的產能擴建,因而是我們部分工業挑戰的原因,還有一些去了涉及市場。
第二個你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政府講話中,一直強調說我們要增加對于中小企業,新經濟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同時降低企業的負債規模,降低企業中間融資成本,所有這些話都指向剛才我講的偶然性事件,都指向一個方向和一個結果,如果你愿意做預測的話,這個預測作業我留給你自己去想。
我知道在座的有創業者,你涉及到非常多的方向,可以用非??斓姆椒ㄖv一下其他可能涉及到的行業預測。我一直講預測本身并不困難,難的是你愿不愿意抬頭去看,以及你看到的話,有沒有膽量堅持,有沒有勇氣相信自己的判斷,并且堅持下去。
比如說中國還有這樣的現象,都是非常容易捕捉到的。從2008年開始,僅以7年統計來看,平均每年人力資源成本上升12%—25%。2012年開始人力勞動總量市場凈減少200萬—600萬的速度在減少。過去大家顯然認識到了一個現象,我們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們還放開了二胎。后兩句話意味著每一個社會階層,或者社會成員的撫養的成本都會相應增加,那收入就不能減少或者相應增加。把剛才所有偶然性現象連成一個簡單的預測,你能預測在今天開始,僅往后看3年,中國在某些方向和行業上就會出現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因為它面臨著如此巨大的壓力。過去7年相當于人力資源成本上升了3倍,過去20年,勞動力總供給市場會保持總量持續減少的過程,以及每一個社會單元和社會階層的供養和撫養成本都在增加。
想從這些事情里推理,動力如此之大,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同樣大的速度同時發生,所以我猜你可以得到一些簡單的結論,對于你的創業而言,這是預見未來。
可以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國家講農業問題,因為勞動力成本不能過快上漲,而勞動力成本當中一部分是來自于基本的生活花費。比如說食品、飲料等等這些東西,因為我們生產制造市場有了很大的挑戰,所以勞動力成本不能過快增加,糧食價格不能過分市場化。如果你愿意抬頭去想的話,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叫做土地流轉,不知道你有沒有把這些偶然現象結合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話,大概在今年9月,同比去年9月,從農村進入城市打工的人口沒有任何的凈增加,當然以后也有可能凈減少。你把所有的事情放在一塊看,也可以得到一些簡單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我們講的農村政策對國家頒布來講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土地流轉,把這些事情放在一塊看,顯然從國家的意愿,行業的發展和人口的結構或者叫消費過程來看,農村顯然我們希望農業能實現集約化,不是一個人一畝三分地,最好能有比較大的集合體,搞七八十畝,兩三百畝。
那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個問題是正在發生,已經發生還是尚未發生?結果也是一樣,如果這件事情發生了,它會改變什么問題?它改變的問題分成幾個方向,如果農業一旦開始集約化,它對農業本身和農業相關的其他領域,包括金融,包括機器設備、生產制造、農業產品定價,農產品直接到餐桌,減少農產品到農資供應鏈的環節和提高效率會產生什么影響?如果沒有發生,這些行業會如何變化?如果今年9月對去年9月從農村進城市打工的人口并沒有凈增加,只是持平,如果它下降那么問題來了,這些情況的背后,這些人去了哪兒?去干了什么?通過什么方式賺了錢?這都是影響社會巨大變革和蘊藏著社會巨大創業機會的方向。如果你愿意抬起頭來想,并且你愿意以自己能夠想到的方式和愿景來堅持,雖然我覺得第二件事要難非常多。
很早以前在內部我就看過了這樣的結果,這是對我自己為什么創業的影響。直到幾個月以前我才下定決心嘗試,有勇氣堅持自己看到的東西會更難。我看到的東西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這聽起來是非常經濟學的問題。
我們國家發展到現在,整個社會財富的消費和分配開始從實體資產的消費,轉向虛擬資產的消費,這是任何一個全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畢竟階段。從簡單的邏輯上講,我們國家經歷了大白話的階段,從90年代初期之前我們有儲蓄的大規模上升,財富的積累。第二規模從儲蓄向實體的轉化,這是所有實體經濟體發展的必然階段,實體自然就是指房子。從90年代初中期開始到2010年,大部分的社會財富,不管是產生還是消費還是個人財富的產生和消費,基本上都花在了房地產相關領域。
你從另外一個階段上講,現在非??斓膶嶓w資產開始向虛擬資產進行轉換,這是再分配。我拿我媽舉例子,我母親作為一個著名大學的老師,在習慣了公房分配之后,90年代初期提出了住房商品化之后極其討厭這個事情。大家覺得一樣的房子為什么大家沒有錢來買呢,到我自己2012年買第一套商品房之后,我母親變成了非常專業的選房人,買什么朝向,什么地段,多大面積的升值可能性最大。我母親每次來我家吃飯的時候,都不停的嘮叨說錢不要放在定期存款,貨幣是貶值的,存款利率變成了1.5%,名以上的獲益貶值是1.6%左右,差不多的。她說你要買一些理財產品,而且她會給我推薦一些我聽不懂的東西,比如說跟外匯掛鉤的T+0的東西,T+1的東西,她的金融水平我覺得已經超越我了。
我只是說從老百姓端從實體經濟購買和虛擬經濟購買中的轉型方向,這意味著很多變化,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也非常簡單,中國過去金融體系當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占51.9%,我母親曾經給我推薦過開地電力債券什么的,就是股權融資。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當中,這個數至少20倍以上,美國是80%。中國今后也會是這個狀況,股權融資會擴大若干倍,含資本市場。
第三件事情就是國家為了刺激經濟會產生更多的東西,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時間的關系。
我猜我們這個行業往后5年,我們與資本市場共同振動的方式會產生若干的變化,這是我們當時做的預測。預測的結果可以花3—5年來看,以前我只負責做預測,做預測想清楚之后就用錢投我認為對的方向,現在身體力行證明了不光我們做這件事,我們自己也愿意下來試一試,可以面臨今后5年在我們這個行業中必然會發生的一些變化,我們做了一些改變,愿意堅持這3—5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看一看我們所預測到的這些變化,注定要發生現在尚未,將來一定會有的事情,會不會出現,以及會不會發生。
多謝大家的時間!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