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連續24小時定位、知乎4天獲取3w+信息……用戶還有隱私可言嗎?

韓璐 4年前 (2021-10-11)

網友批評:這種行為惡心至極。

“太恐怖了,美團App連續24小時定位我,每5分鐘一次,這是要干什么?”

一則來源于網友@軒寧軒Sir的爆料,為已經處于水深火熱的美團又添上一把火。

美團連續24小時定位、知乎4天收集3w+信息……用戶還有隱私可言嗎?

在他上傳的錄屏視頻中,我們能夠看到后臺的記錄顯示,美團App以5分鐘為間隔索取定位信息,時間從凌晨持續到深夜。

而從昨天網友爆料到現在,美團還沒有出面進行回應。

前有微信“悄悄讀取相冊”,后有美團“偷偷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8-10日的僅3天時間內,就已經有多款iOS版手機App被曝出“偷偷”讀取用戶數據,且都是知名的主流App。

比如微信,8日由用戶爆料稱,新版iOS 15“隱私”功能的“記錄App活動”,可以存儲7天內App訪問位置或麥克風等數據。

也是基于這一功能,他發現微信在用戶為主動激活應用的情況下,在后臺數次讀取相冊,每次讀取時間40秒至1分鐘不等。

美團連續24小時定位、知乎4天收集3w+信息……用戶還有隱私可言嗎?

而不僅僅是微信,隨后QQ、淘寶等多款App也被發現存在后臺頻繁讀取用戶相冊的行為。

美團連續24小時定位、知乎4天收集3w+信息……用戶還有隱私可言嗎?

“這種行為惡心至極。”該網友這樣批評。

同時他也提出質疑:

為什么要這么操作,究竟讀取了什么額外信息,如何處理用戶隱私?讀取用戶隱私信息必須要讓用戶知情,這是底線。

此外,就在美團被爆料的同一天,知乎也被網友@求求你收手吧別sao了在微博曝光,聲稱從7號到10號下午4點14分,知乎共獲取手機信息32640多次,平均10.59秒手機一次信息,頂峰時更是在1分鐘內收集1127次,平均1秒20次。

看到這里,面對手機App在后臺“偷偷”讀取用戶數據的行為,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呢?

廣大網友:一個手電筒App都要定位、通訊錄,用戶還有隱私嗎?

用戶還有隱私可言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來自小米的數據。

今年1月,小米MIUI隱私保護能力建設研發團隊公布一組統計數據:

平均每部手機每天會被App定位3691次,相冊和個人文件每天被App訪問2432次,App在后臺每天嘗試悄悄地啟動783次,有超過40萬個App可以直接讀取用戶的剪切板。

不可否認,有些App獲取部分權限是在合理范圍之內的,譬如導航類App的定位等等,但現實情況是許多App意圖獲取非必要權限,甚至一款輸入法,或者是一款手電筒App,都會向用戶申請授權通訊錄、信息,甚至是定位權限。

就在今年6月份,包括keep、今日頭條、騰訊新聞、虎牙直播等共129款App被通報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具體比如收集與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用戶統一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等。

有時候更為氣人的是,如同網友所說:

不給權限,就不給你用。給了權限,一直讀取你的隱私。現在,每個人都活得跟透明人一樣。

而在美團“連續24小時定位”事件逐步發酵之后,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網友對于“用戶隱私”的探討。

一一看下來,多數用戶都站隊“用戶已經沒有隱私”,并列舉了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實際案例:

一些用戶也表達了對那些不授權就不給用這類“流氓軟件”的無奈,甚至有些“自暴自棄”了:

同時,在這四面八方的抱怨聲中,一些用戶也在發聲,希望國家趕緊出手整治這類現象:

而說到國家管制,這里倒真有一個好消息——自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

這是一部用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也是國內首部個人信息保護法。

距離法槌落地還有20天,美團們會如何?

其實,在法律正式出臺之前,用戶與平臺之間已經圍繞“個人隱私”對戰了多個輪回,其中之艱辛,外界有時候也肉眼可見。

以被稱為“個人信息保護第一案”的法學博士凌某狀告抖音案為例,其起訴抖音非法獲取、保存并利用其姓名、手機號碼、社交關系、地理位置、手機通訊錄等個人信息,期間并邀請了多位專家輔助人出庭,最終也是耗時1年半,前后歷經6次開庭才最終取得勝利。

而《個人信息保護法》,一方面,平臺被“要求”不得過度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大數據殺熟,對人臉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也做出規定;另一方面,用戶個人也被賦予了“撤回同意”權利等等……

只能說,用戶的知情和同意并非是企業收集、使用和加工個人信息的“免死金牌”,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施行,則是為企業對個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制定了一個“底線”,也讓個人維權成本和難度得以降低。

屆時,當用戶手上持有“利劍”,美團們會如何呢?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