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云從科技成功過會,或拿下“AI四小龍”第一股稱號
這一波穩了?
剛剛,“AI四小龍”中最“年輕”的云從科技,通過了上市委員會審議。
這意味著,云從科技最有可能成為“AI四小龍”中的“第一股”。
“AI國家隊”云從排隊7個月:曾遭審核“中止”,如今首個過會
資料顯示,云從成立于2015年,由周曦創立,孵化于中國科學院,最初以AI視覺揚名產業內外,如今定位為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目前主要業務布局在智慧金融、智慧商業、智慧出行和智慧治理這四大場景。
成立至今,云從已經完成了5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53億元人民幣。
相較于“AI四小龍”的另外三家企業,云從的總融資金額雖不算拔尖,但是投資者陣列卻十分“惹眼”,不但有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盛、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政府基金,而且還有工商銀行、海爾金控等產業戰略投資者。
也因此,考慮到公司和創始團隊的中科院出身,以及資方中帶有“國字頭”背景的產業投資與地方基金,業內有時候也將云從稱作“AI國家隊”。
去年12月3日,云從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此次上會前,其共接受了兩輪問詢。
其中,云從的首輪問詢涉及29個問題,覆蓋失控人及特別表決權、股東、員工股權激勵、持續虧損、產品、行業特點及市場競爭狀況等。
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主要關心公司核心技術、數據來源及其合規性、主要產品、行業特點及市場競爭狀況、貿易保護政策、預計持續虧損等21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云從的上市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與另一家“AI四小龍”企業依圖一樣,云從也曾經遭遇“上市審核中止”。
3月的最后一天,上交所公告稱:
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根據《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六),本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彼時,恰逢科創板“收緊”上市標準,包括云從、依圖在內的多家企業都遭到碰壁,其中不乏云知聲等明星企業。
不過相較于已經“終止上市”的依圖,云從還是幸運的。
今年6月2日,上交所公告稱:
根據《審核規則》第六十六條,《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六)所列中止審核情形消除,本所恢復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審核。
至此,排除“中止期”,從上市受理到過會,云從用了5個半月。同時,云從也成功“超車”依圖,成為“AI四小龍”中第一個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的企業。
上市前后,盈利與持續虧損仍是“問題”
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這意味著云從完成了上市前的“大考”,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公司層面,云從就“安全”了。
首當其沖的就是多數AI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短期內無法盈利。
從招股書來看,2018-2020年報告期內,云從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3億元、7.8億元、7.51億元;對應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71億元、-6.9億元,尚未實現盈利。
而落實到具體業務,云從還有一點是頗為令人意外的——主營業務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毛利率遠低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
具體來看,2018-2020年,人機系統操作系統的毛利率基本維持在75%以上,符合大眾對于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毛利率的普遍認知。但再看人工智能行業解決方案,3年內均未超過30%,甚至還出現過17.76%的低值。
作為對比,再看其他同行,云從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毛利率也是偏低的。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主要原因在于云從人工智能家決方案的三大收入來源之一,是向第三方采購的軟硬件。
不可否認,采購第三方軟硬件再提供給自己的客戶的收入對于云從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收入貢獻比例是最高的,但同時,這一細分業務的毛利率也是最低的。
在報告期三年內,這一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06%、1.75%、7.51%,遠遠低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其他兩個收入來源自研軟件及服務、智能AIOT設備的80%、30%。
對此,也有大型券商TMT研究組負責人指出,在業內,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相關業務的毛利率達到50%并不奇怪,而如果毛利率低到15%左右,只能說明所謂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是“以系統集成為主”。
顯然,云從想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就得削弱自身對于第三方軟硬件的依賴,同時擴大自研技術與服務的覆蓋面。
此外在市場競爭層面,就如同云從自己在招股書中所披露的:
“公司面臨著商湯科技、曠視科技、易圖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也面臨著???/a>威視等視覺設備廠商推進對產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整體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與前者的競爭中,云從的競爭面包括核心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而與后者的較量中,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研發原就相對較弱的前提下,隨著??低曔@類傳統廠商對產品智能轉型的推進,云從的算法優勢也不再如初期強勢,所能做的,也只有在行業解決方案迭代速度較快的當下,不斷尋求和調整差異化優勢。
而差異化優勢的形成,也需要人力、設備與資本的投入,對于短期內無法盈利、甚至主營業務毛利率被拉低的云從而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與壓力。
一旦云從成功上市,盈利能力就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屆時,云從也將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考核”。
“AI四小龍”沖刺IPO:1家過會,1家排隊,1家終止,1家沉默
提及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AI四小龍”必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可以說,在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迅猛發展的初期,他們是國內人工智能水平的象征,也是資本向人工智能產業聚攏的典型。
而在沖刺IPO這件事上,比如商湯,雖然自去年下半年就有傳聞成它將在港股上市,就在今年初,還有消息稱商湯已經在內部開會啟動A+H股上市。但對于這些消息,商湯對外一致口徑:市場傳言,不予置評。
相較之下,另外三家就“透明”的多。
商湯之外,曠視、依圖、云從3家最終選擇了科創板。其中,曠視是在港交所IPO失利后將目標轉向了科創板,依圖和云從則是首選科創板。
而就提交上市申請的受理順序來看,依圖是第一個,緊接著就是云從和曠視。
原先的情況是,不出意外的話,依圖最后可能成為“AI四小龍”中最先IPO的那一個,且市場對其首個突圍的期望也并不小。
然而意外就是這么的突如其然——今年6月30日,依圖“終止”IPO,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依據最新消息,依圖似乎已經開啟境外上市方案。
如此一來,目前“AI四小龍”中明面上還在沖刺IPO的就剩下了云從和曠視。
眼下,云從科技已經成功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距離敲鐘上市只有一步之遙。
再看曠視,眼下實現彎道超車是沒機會了。如若順利,它或將成為繼云從之后,第二家在科創板敲鐘的“AI四小龍”企業,也有可能是第二家成功IPO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