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專家Sonny Xin采訪:十年內AR眼鏡都以輔助信息為主
Sonny Xin認為未來十年的AR眼鏡產品形態都會以輔助信息的為主,即Assisted Reality(輔助現實)。
AR/VR行業接下來的發展主方向會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Oculus Quest的引領下,如今的VR行業已經在“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游戲機”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那么AR行業呢?帶著這個問題 ,我們采訪了AR增強現實產業資深從業者Sonny Xin。Sonny Xin是前Metaio中國合伙人,Metaio于2015年被蘋果公司收購。
Sonny Xin認為未來十年的AR眼鏡產品形態都會以輔助信息的為主,即Assisted Reality(輔助現實)。以下是Sonny Xin(聯系郵件:sonny.xin@outlook.com)采訪的具體內容分享:
采訪問:你好,Xin!很高興能夠采訪你,能簡單分享下您在AR行業的從業工作嗎?
Sonny Xin:好。這些年我為Magic Leap、EPSON Moverio、Daqri和RealWear等300余家AR企業提供過咨詢服務,并為多個省市地區提供過AR產業規劃和項目引進服務。2011-2021年,總計幫助AR創業公司融資22.3億元人民幣。2015年,幫助德國Metaio公司完成被美國蘋果公司的并購。2016-2021年間,幫助10余家國內外AR頭部企業完成核心技術收購。
我在這個行業內做了有十幾年的時間,積累下來了比較深的人脈,資本機構、創業公司、上市公司項目等都有,大家隔一段時間都會來咨詢我關于AR行業的觀點。
資本機構包含像國投、IDG、中金、軟銀等一些主流機構,都會不定期做一些交流,也會幫助他們推薦挖掘一些好的項目。也有些基金公司和地方政府,包括像西安、成都、重慶、上海、南京等。比如說政府型引導基金,他們希望有這樣的企業能夠給當地的經濟或者產業鏈能帶來幫助。2020年7月到現在,過去一年間找我做過調研的資本機構一共有105家。
創業公司找我主要是收購并購相關的咨詢,有的創業公司融了一大筆錢后,想尋找海外好的技術,我就幫他們找一些好的項目,根據他們的需求推薦。另外就是幫助國內的公司對接資本融資。
其次第三塊我會參與一些行業性報告,國內的公司出這種報告的,會來找我要一些我的主流觀點和行業知識,然后匯編到報告當中去。
采訪問:你有那么豐富的從業經驗,那你認為未來AR會取代智能手機嗎?
Sonny Xin:作為這個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從2016年到2021年,我們跟三家公司一起做了非常系統的研究,一個是波音,一個是通用電氣,還有一個是美國最大的通信公司Verizon。這三家公司分別派出了200人的團隊,我們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做過調研。
在調研過程當中,他們會把不同的計算機穿戴在人的身上,有眼鏡形態的,有手表形態的,甚至有項鏈形態的,然后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和最后的結果分析。三家公司各200個測試人員,一共是600個測試人員,整個周期是半年左右,抓取出他們的數據,最終結果是戴在臉上的計算機形態的效率最高。簡單來講,我們現在是一個信息時代,追求獲取信息的速度和便捷性,而它獲取信息的速度、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效率最高。
為什么戴在臉上的計算機形態的效率最高呢?因為不管是手表,還是項鏈,還是戒指,任何其它形態的計算機都需要一個間接媒介來獲取信息,手機就更笨重了。第一步你要先伸手掏出手機,這就已經浪費掉你第一步了。第二步你要開機,不管是指紋解鎖,還是虹膜解鎖,你總得要開機。第三步才能去到一個APP里面去獲取你固定的信息。
其他的計算機的形態,中間至少也有1~2步。在你需要信息的時候,只有眼鏡形態可以以最快速的方式,直接地呈現在你的眼前。就眼鏡這種形態,除了我們自然生長的器官以外,它是我們人類已經接受的可以佩戴在我們頭部上的一種配飾。目前這種計算機形態沒有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還沒有任何一個計算機可以做到跟戴在我們臉上的眼鏡一樣輕、薄。
我判斷,在一大段時間里,甚至未來蘋果推出了自己的AR產品以后,AR眼鏡是會跟手機共存。一開始,它的形態應該是手機的配件,通過把手機上的內容推送到眼鏡,可以做到更快更便捷信息獲取,而不用看手機。最終,慢慢地會發展成為不需要手機,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當手機上的信息可以在眼鏡里通過語音等各種交互方式獲取時,手機這種形態慢慢就會被取代掉了,它是一個間接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直接取代的過程。
采訪問:那我們使用AR眼鏡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些步驟,比如說去啟動AR眼鏡里面的App?
Sonny Xin:手機就有那么小的屏幕,沒辦法承載太多信息,我們通過App相當于把很多信息放到了一個孤島,一個個小型的孤島,找信息的時候就要到島上去查看。AR則相對手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沒有屏幕了,整個家(世界)就是屏幕,終極的AR相對用戶來說可能就沒有App的概念了,因為所有App都在我的眼前和身邊。
為什么AR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快,因為它本身就顛覆了原來的信息獲取方式,以更接近于人類自然的方式獲取信息,而不是到手機里面去查找點開一個個小小的App。比如說,AR里我可以通過語音啟動Skype,這個Skype就自動彈出來了,而不像手機端去查找打開一個App,AR里這個東西相當于就在我的生存空間。
第一代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那么多App,當時我記得非常清楚的是“信息(Message)”,跟諾基亞手機的信息比,就做了一個小小的改動,諾基亞是一條一條地分開發,而“信息(Message)”則是在同一條信息框里滿屏地發,使得信息收發的方式有了一定的提升,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科技的發展進步,實際是源于人的惰性,懶惰就需要更便捷的方式。當我用了這種收發信息的方式以后,就不愿意再用諾基亞的那種發信息的方式。用同樣的道理來講AR,當我有了一種更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后,我就不愿意再回到原來那種舊方式去了。所以,手機被取代的不是技術的發展,而是人習慣的發展。
采訪問:過去三四年,有大量資本流向了國內外AR公司,比如融資超29.5億美元的Magic Leap,為什么AR行業至今都還沒有走出一個更大的市場?
Sonny Xin:AR技術或者說行業的發展,它需要依賴于搭建一個完整的新生態。比如說,站在用戶的角度,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App,不管我要什么它都會在我很自然的位置出現,我要電腦,虛擬的電腦就會出現在我的桌子上。要達到這個,就涉及到一個全新AR生態系統的建立,比如App運行方式,它應該在一個什么樣的操作系統中呈現,最終的AR操作系統到底應該長成什么樣子。當然,微軟做了嘗試,做了Holographic,很多公司也做了自己的嘗試。所以說,AR技術要發展,它是有一個自成體系的生態要去建立。
我認為,2017年到2019年的資本熱涌入,是大家對AR的生態建設的難度以及C端市場的接受度的一次誤判,是全行業的一次誤判。 在那個時間點,大家的判斷甚至是在我這邊的主流判斷,都認為AR技術生態建設會相對比較容易,而且C端消費者應該也會為這樣的產品買單。當時大家誤判C端市場會爆發,所以大量資金涌向了C端市場,所有的AR公司都是全身心地在建設AR生態,包括底層操作系統、人機交互的方式、硬件的形態、App的對接。
結果可想而知,去搭建一個全新的生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通過總結Magic Leap、微軟HoloLens,還有我們國內跑在前面的創業公司,最后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AR生態沒有那么容易建立,里邊的難度有它的必然存在性的。然后就是C端市場的誤判,消費者對于一種全新計算機形態的需求目前沒有這么旺盛。AR眼鏡能夠帶來信息的便捷性,但目前也沒有真正到來,這是由于技術還不成熟。所以,由于各方面的誤判,我覺得導致了這一次的集體創業遇挫。
采訪問:這個誤判是怎么形成的?
Sonny Xin:2010年左右,AR行業主要聚焦在底層算法,比如三維環境識別算法、圖形圖像識別,那時候AR還沒有涉及硬件形態,然后從手機這個形態開始進行測試,然后智能眼鏡發展出來了,包括谷歌眼鏡和日本愛普生。接著一個比較大的事件是,2015年蘋果公司收購了德國Metaio公司,相當于是蘋果收購了一家算法公司,之后蘋果就推出了自己的手機AR功能ARkit。我最早的創業就是在德國Metaio公司,我是Metaio中國的合伙人。
蘋果收購Metaio就向行業發出了一個信號——蘋果要進入AR了,大家自然會聯想到AR眼鏡,蘋果期間也注冊了大量AR眼鏡相關的專利,還收購了其它產業鏈上的AR公司,導致大家對C端有一個預判,希望可以快速進入這個市場,搶占蘋果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的紅利,這是蘋果帶起的一波預判。
然后是谷歌眼鏡的推出,給了大家一個非常豐富的想象空間,基于這樣的一個眼鏡的形態去運算 AR的相應的算法。我們最早在谷歌眼鏡上開發了它的AR瀏覽器功能,也是谷歌眼鏡上比較主流的AR瀏覽器。但可想而知肯定是失敗的,硬件形態加上各方面的不完善,所以谷歌眼鏡相當于給這個行業做了一個啟蒙,也做了一個過渡。
實際上,谷歌眼鏡也給大家帶來了AR ToC的誤判。大家認為C端市場能夠起來,認為再往后發展就是對于谷歌眼鏡這種硬件形態的優化。所以大家就進入了這樣的一個狀態,硬件形態的迭代,希望解決C端問題。我記得當時,谷歌眼鏡推出以后,國內就出來了一批模仿公司,也都投資到類似于谷歌眼鏡這種形態的產品,他們相信谷歌的判斷不會錯誤。
后面就到了微軟HoloLens,覺得微軟認為這個市場是可行的,然后大家也要介入到這個市場。大家認為,既然谷歌在往這個方向走,微軟也在往這個方向走,蘋果也肯定是往這個方向走,三巨頭都往這個方向走,那肯定錯不了,所以資本機構各方面的判斷認為C端市場是可行的,也就造就了像Magic Leap這樣的初創公司能達到那么高的估值,造成Magic Leap成為一家獨角獸公司。所以,大家都判斷應該是可行的,結果就是全行業的一次發展誤判
到最后碰壁了,碰到瓶頸了,我們不管投入多少資金,不管怎么去解決,發現都解決不了,因為有它固有的硬件短板、技術發展周期,所以最后出現了大量資金涌入卻沒有達到大家預期的情況。
我認為頭戴計算機,或者說AR眼鏡,未來會逐步取代手機,這個判斷沒錯,但是大家對這個時間和中間要經歷的過程,我認為是有誤判。
采訪問:經歷過這些之后,目前AR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現狀?
Sonny Xin:從行業角度來看,經歷了前面的大量資本投資,教育了這個行業?,F在我們走在大街上,問一個消費者知不知道AR、VR這些東西,大概都已經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然后大部分企業也經歷了洗禮,也都聽過、知道什么是AR,這是一個特別好的一件事情。
從公司角度來講,經歷了前面的誤判,也經歷了資本的投資熱潮,導致目前國內外的AR公司的估值都偏高,這是因為之前的資本市場把大家的估值都抬起來了,所以目前AR行業出現了資本價值與技術發展周期不匹配的情況。AR行業的公司都非常高估值了,基本都在10個億(人民幣),甚至有20億、30億的估值,但是大家的業務還是處于一個早期發展狀態??赡苣壳八械腁R公司都會面臨這個挑戰——就是自身價值與行業技術發展不匹配,這個問題大家都在面對,且都要解決。
另外,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迭代的時期,這個行業在處于一個非常好的上升的趨勢,所以現在從行業來看我還是非??春肁R這個行業。作為這個行業的資深從業者,隨著蘋果、微軟、谷歌等這些公司在更冷靜地迭代產品這樣一個現狀,我判斷這個行業會走出低谷,然后開始往上發展。
采訪問:針對企業估值跟技術發展周期不匹配這個問題,你覺得后面會出現什么解決方案?
Sonny Xin:這些公司都有大量很好的投資人在里邊,比如美國以大鯨魚轟動全球的那家,以及國內的,投資人也不會允許這些公司就這么死掉,實際上投資人也會幫著這些公司去解決現在這個問題。隨著市場發展,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發展節奏的解決方案,但解決的方式無非就是兩種。
第一是,去適應現在技術發展的階段,以及現在估值和價值發展的階段,對公司進行整體結構調整,對公司進行切割重組,把優勢的AR技術、資產進行盤活。通過重新適應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節奏,然后再快速進入AR當前階段的上升紅利期,爭取贏得市場。
第二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公司會直接進行資本打包上市,跟別的項目進行資產打包,進行資本化操作。 作為行業資深從業者,我分析判斷,目前國內外會有排名靠前的AR公司,會開始陸陸續續地進行這種資本打包上市的操作,當然也會有公司進行拆散重組。
但不管這些公司怎么選擇,AR市場在上行是一個已經發展起來的趨勢,所以能夠快速進行調整且沒有太多內耗的公司,快速適應AR上行的快車道發展節奏,會成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比較好的公司。
采訪問:基于這種情況,未來資本是否還會持續投資這個行業?
Sonny Xin:我覺得資本近幾年已經非常理性了,資本基本上都能看到AR一定是未來,看到這種技術一定還是未來主流的技術形態,大家關心比較多的還是“什么時候會起來”,“會不會再起來,又進入低谷,然后再起來”。我認為資本對AR的整體發展還是持有非常強的信心?,F在,AR技術在上行發展,我判斷是基本不會再拐彎下來,AR死亡谷的周期已經過去了。
影響目前AR技術發展的主要零部件,現在已經是完全成熟了,而且是非常成熟。再從市場來看,尤其是2019~2020過去這兩年,已經出現了一些過億美元的訂單,可以看到AR B端市場的旺盛需求,在提速。
采訪問:B端市場需求旺盛,目前大部分AR公司也在轉型做B端市場,您認為B端市場能被全面打開嗎?
Sonny Xin:現在大量AR公司都從C端轉型到B端,B端市場會不會被這些C端公司打開?我認為不會。這是大家的緩兵之計,因為大家還是要做C端市場,因為大家要等到C端市場的爆發,等到類似于蘋果這樣的公司進場,把C端市場整體帶起來,然后大家再回到C端市場。這個中間做B端市場,我認為是一個中間態的行為,因為做C端產品和做B端產品是完全兩種不同形態的東西,我們說隔行如隔山。
做C端產品和做B端產品,它有不同的基因。做C端產品是以發明創造型來做產品,我不管市場當時需不需要,但相信 C端市場會需要這樣的一個產品,我會發明會迭代黑科技,然后推出去。 做B端產品是根據客戶需要什么,如果B端客戶說不需要眼動追蹤,不需要手勢識別,它一定就不會做,它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去定制。這個決定了C端公司和B端公司的基因,我認為這是大家忽視的且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基因問題。
另外就是大家對B端市場的理解,如果做C端市場的天生沒有知識結構,怎么去建造B端的渠道體系,大家經常聽見的全國總代、一級代理、二級代理,這些渠道體系怎么去建立。你還是要了解怎么建立渠道體系,了解怎么做B端的市場營銷。 做C端的公司則主要是做品牌營銷,而不是做這種垂直行業營銷,所以當Magic Leap決定做B端的時候,它就把它的CEO和早期的聯合創始人全部開除掉了,重新換血換班子,換來了之前在微軟公司工作過的新CEO,然后繼續換了一個班子來做B端,這個就是我說的結構化的調整。
投資人或者說創始團隊要有魄力,我現在要做B端,我就把我的CEO等全部換掉,都換成ToB的,這樣它就會有B端的知識結構去做,這是一個必然的調整?,F在行業里的C端公司轉型去做B端,目前我已經看到了很多問題,就是大家還是按照賣C端產品的方式進入B端,產品不斷地打折、贈送,低價賣產品這些都是用C端方式做B端,這在未來一定會出大問題,甚至會把B端行業搞亂。
所以,關于這個問題C端公司轉型做B端,我不認為是一個成功的選擇,而應該讓B端公司去做B端,如果C端公司要轉型做B端,我非常贊成Magic Leap的模式——進行結構化調整。
再從行業的角度,B端對AR技術有沒有需求,能不能被打開?
這個我認為一定能打開。因為B端主要看數據,比如過去5年左右的這個采購量是不是上升的,目前B端采購AR眼鏡產品是不是上升的。然后再加上對B端客戶的一些訪談了解,我看到的目前情況是這樣的,工業領域世界500強企業在過去5年多多少少都有采購頭戴計算機,這是一個非常正向的行業信號,然后最近兩年也不乏有大訂單,大訂單過就是過千臺、萬臺。在行業內。它也對AR行業釋放了一個信號,就是B端有上升趨勢。
對于工業公司來講,有一個頭戴計算機,一線工人就變成千里眼、順風耳了,他想看到的數據會立刻出現在他的面前,他想聽到的信息會立刻在他耳朵里呈現。對于工業公司來講,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效率工具,會讓工作更加有效率、更安全,然后也更加便捷。
采訪問:那目前AR公司發展的瓶頸是什么?
Sonny Xin:我認為一個是公司瓶頸,一個是行業瓶頸?,F在大部分AR公司,至少我知道的AR公司,都面臨一個轉型的瓶頸,就是這些公司已經沒有時間精力去發展技術了,他們需要把前面提到的資本問題解決,如何能讓資本對這些AR公司有一個正向的評估。如果大家都不去解決那個問題,估值不斷地滾雪球往前堆,就會限制這個行業的發展,最后就會浪費技術發展以及搶占市場的大好時間。另外,是否有專利保護,如果沒有專利保護,你就沒辦法出海,如何獲得專利保護也是一個瓶頸。
第二個是行業的瓶頸,因為這個行業現在已經從C端轉到了B端,我判斷至少在未來5年內,C端都不會起步。因為蘋果出產品以后還要三年的市場培養期,所以未來5年內我們要看大家否能把B端市場先搶占了,然后再反過來殺進C端市場。未來5年,AR行業的決戰市場在B端。
B端市場的發展瓶頸就是考驗大家對于企業端市場的真正需求的理解,以及是否有成熟的適合于B端的產品,是否能夠深刻了解行業痛點。但目前行業內,我認為適合B端的產品還是少之又少。我認為目前技術已經不是瓶頸了,甚至還過剩, AR技術滿足當前B端已經綽綽有余。我們不用再去迭代黑科技了,實際上現在需要技術與市場快速對接,把成熟的技術推向市場,解決目前B端市場的實際需求問題,這是行業瓶頸。
采訪問:怎么理解AR技術已經不是問題,是針對當前市場環境,還是接下來的3~5年,或者更長遠的未來
Sonny Xin:我認為目前的AR技術——硬件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解決方案等,滿足于當下B端市場需求,完全不是問題。 然后,AR技術要滿足C端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B端不會特別在意這個東西沉不沉,這個東西戴在臉上難不難看,這個東西會不會有隱私安全問題。B端只在乎這個東西能不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能不能幫助企業減本增效,是不是能夠幫助一線工人變得更智能,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這個東西重一點笨一點難看一點都不是問題。核心問題是我們是否知道,如何對眼下已有的技術跟市場需求進行對接,做最大的市場轉化。
如果看2020年全年的AR行業營收,以及2020年全年的AR行業需求,我認為非常不對等。如果看世界500強企業,或者中國500強企業,對于AR技術的需求,我認為遠遠超過了2020年我們整個行業做到的營收。那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這個行業人沒有用心去了解客戶需求,沒有扎根下來去解決客戶的問題。大家還是在迭代黑科技,今天研究眼動,明天研究手勢,后天研究更多東西,這個固然是好,但我認為是更往后的發展。
現在,大家對于技術名詞都有了很多的迭代,叫增強現實AR,叫混合現實叫MR,又出現了擴展現實XR,我現在想把它拉回來,目前B端這個行業它既不需要AR,也不需要MR,它最需要的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東西,叫Assisted Reality(輔助現實),這是一個在海外叫得比較多的一個名詞。
目前B端公司,至少我了解的世界500強企業,他們都不需要AR、MR這么高科技的技術,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輔助現實設備。我不需要那些眼花繚亂的虛擬信息,什么眼前放一個虛擬電視、一個虛擬臺球桌子、一輛虛擬汽車,我不要那些東西。我要的是我一線的工人,不管是在什么行業,當他需要信息時,他眼前就能出現一個輔助的信息,這就是輔助現實的概念。
我并不需要太多的虛擬和真實信息的疊加,我需要的是信息輔助。當我需要信息的時候,哪怕我看不見東西,你都能給我一個聲音提示。當我遇到危險的時候,你能在眼鏡前面出現紅色星,警告我不要碰這個東西。當我需要遠程專家支持的時候,我在我眼前的眼鏡屏幕里就能看見專家的信息。
服務于現在的行業,現在的技術完全足夠了。眼下肯定是一個市場轉化階段,從我們目前的產品,硬件產品的量產工藝,以及量產的成熟度,從幾個大代工廠來看,都已經做了大量產品,量產率完全都可以做到手機水平。從生產工藝到技術本身,對目前B端市場,我認為AR技術不是一個本質上的難點。
采訪問:前面我們多次提到蘋果公司,你認為蘋果AR眼鏡會什么時候推出?對行業有什么影響?
Sonny Xin:咱們前面提過,等蘋果進入市場的時候,大概會有一個2~3年的市場培育期,從培育到穩定,這中間是我們對C端市場最好的觀察。因為C端市場太大了,AR眼鏡的C端市場一定會有很多細分市場。
舉個例子,比如今天的外賣小哥,算不算C端市場?一定算,他們平時帶著要用,他們這樣的群體現在最需要頭戴AR眼鏡。每天開著小摩托,脖子上掛著手機, 所有訂單信息都是從手機傳遞給他們,他要一邊跑一邊看手機一邊接手機。對于他們來講,一個頭戴AR眼鏡就能夠輔助他們,輔助他們現在的工作,讓他們變得更安全。
再延伸一下原來用藍牙耳機最多的群體,可能就是現在的白領。他為什么愿意在耳朵上插一個藍牙耳機,就是接電話太多了,要處理的工作太多了,需要快速接電話,需要快速獲取信息。您把AR眼鏡想象成一個藍牙耳機出來了一個屏幕,就更便捷了,連手機都不用拿起來,就能接電話,還能看信息,這就是適合白領的AR眼鏡。
C端市場有很多切割,也有很多垂直,所以C端市場要看蘋果推出產品以后,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形態。我對這個時間點判斷,實際上我之前的判斷是今年2021年就該推出來了,但遲遲沒有推出,我認為這里面有很多原因。 原因有疫情期間芯片慌的問題,有產業鏈上疫情導致的問題。但等疫情恢復后,我判斷蘋果不會再推遲 AR眼鏡的推出。因為前面已經有過幾次延遲,如果不是今年推出,我判斷大概率明年會推出。
實際上,我認為蘋果的第一代AR眼鏡產品,它既不會是AR眼鏡,也不會是MR眼鏡,而是一個輔助現實眼鏡,可以通過無線方式連接蘋果手機,在你需要的時候把蘋果手機里的內容推送到你眼前,完成信息的輔助。所以我判斷蘋果的AR眼鏡也會是輔助現實眼鏡,它不會在你面前呈現那些特別酷炫的信息,它是一個應用會更加貼近于大眾消費者的輔助現實眼鏡,而不是貼近B端應用這樣的場景。跟蘋果手表一樣,它會作為一個手機配件,就是一個輔助現實場景,比如在我面前出現一個框可以接打電話、收發短信。
那么蘋果AR眼鏡推出意味著什么?比如說2022年推出后,再給他三年的市場培育時間,到2025年市場穩定期,這中間就特別適合大家去對細分行業做一個定義或者切割。從今年2021年到2025年的爆發期之前,大家是否真的能夠吃深、吃透B端市場。B端市場需求足夠龐大,目前的AR公司滿足不了。大家是否能夠把B端市場服務好,在蘋果以及主流龍頭公司陸陸續續推出產品以后,依然能夠在后續的市場發展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甚至能夠引領細分市場,我覺得這可能是留給我們最深的一個意義。
采訪問:你怎么看待蘋果2021年推出VR/MR眼鏡的爆料?
Sonny Xin:相對于AR,VR完全屬于另一條技術路線,叫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是在一個密閉的環境里,是進入到一個虛擬的世界里面。這兩條線蘋果都在研發產品,蘋果也確實在研發VR產品,蘋果也在研發AR產品,明年會先推出哪一款產品,這是兩個方向上不同專家的預測。我主要挖掘的是蘋果在AR這個方向上的目前供應鏈的情況,根據它各方面的情況去做一個判斷,但大概率上來講,蘋果不會在同一時間發布兩款產品。
以我目前信息來看,蘋果不太會在明年發布它的VR產品,因為在沒有儲備非常的好的優質VR內容(主要是游戲)之前,我相信蘋果不會發VR產品。但AR產品沒有這樣的內容局限,AR產品的內容就是今天我們大家都在用的內容,比如說接打電話、收發信息,都是我手機里已經有的東西,它相對更簡單輕巧。而且作為配件來講,它會是一個更輕的配件,所以我判斷應該會最先推出輔助現實的配件產品,以最簡單的方式進入市場。當然,也不排除AR、VR兩個產品同時發布的可能性。
采訪問:你對蘋果AR的判斷是來自于哪些信息呢?
Sonny Xin:我獲得信息的方式,有我獲得信息的來源。 我之前的Metaio同事現在都在蘋果工作,蘋果有非常嚴格的保密機制,包括我本人也是一樣的,有跟蘋果簽訂非常嚴格的保密協議,然后我們的同事也是一樣,所以從蘋果內部、從同事中間獲取信息的方式是違法的,不可取。
我本人來講,我有獲取信息的合理合法的渠道以及方式。我在AR行業算是一個資深從業者,原來在Metaio公司的時候,我們大概有一個10年的發展規劃,當然我們沒有發展那么長時間,2015年就被蘋果收購了,但我知道未來的發展規劃,我可以判斷(或者叫預判)這個公司被蘋果收購以后,大概率還會沿著一定的(但也不是100%)發展路線往前去發展,所以這是我的判斷的一個依據來源。
當然還有其他的信息來源,在這個點上,在我認為這是AR行業非常歷史性的一個事件后,我們會看它已經做了哪些工作。蘋果在收購了很多其它AR上下游的公司后,它首先推出了ARkit,再到后來它在iPad中增加了LiDAR,可以讓iPad掃描3D物體,像這些技術的早期原型,我們在2013年左右的時候就見過。
我目前的判斷,這些技術的儲備會有一個迭代性,儲備到最終都非常適合在眼鏡這個形態上展現。用手機LiDAR去掃描一個東西,它不符合人體工程學,我要端著手機去掃。但戴著眼鏡去掃就非常符合了,就像人正常繞著一個東西轉一圈觀察,然后這個東西就變成3D模型了,是不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這個體驗來講,手機和平板還有它的不便捷性,但眼鏡就有更便捷了。
再往后發展,我相信你已經能夠看見,在iPad、iPhone上的一些技術,都是后續往蘋果眼鏡產品方向迭代的中間步驟。
采訪問:我們最后一個問題,AR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Sonny Xin:這個問題前面多多少少也有相關的回復,我判斷2021年今年應該是AR B端的發展黃金期,2021年到2025年這個階段主要是給有B端基因的公司,或者是像Magic Leap那樣的C端公司經過重組的,會優先的爆發出來,是大家搶占B端市場的一個黃金時間。
明年2022年應該是C端產品的一個初始點,我這個預判是跟著蘋果走,如果蘋果產品是按照我的預測明年出來,明年就是C端的一個起始點,三年以后2025年就是爆點。2025之后,C端市場的雛形就出來了,進入C端市場發展這樣的階段。作為行業資深從業者,我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
蘋果第一代出來的產品肯定會有一批果粉去買,之后就跟蘋果的節奏一樣,會有第二代、第三代。我認為至少需要三代的產品迭代,時間點是2025年。買第一代蘋果眼鏡的用戶會類似于買第一代蘋果手表的用戶,多數是獵奇心態,追求蘋果品牌,這兩個用戶群體會有非常大重疊,所以第一代蘋果手表用戶非常有參考性。
對于我們這些創業者來講,蘋果推出第一代產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已經開始想C端的場景了。你看蘋果的側重點,你就知道它沒有側重的地方,可能就是我們應該去側重的地方,就是大家起點的地方。
到2025年,這個行業內一定又會出現獨角獸公司,有細分市場的獨角獸公司。舉個例子,專門給美團、餓了么的騎手提供智能眼鏡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可能就會變成獨角獸公司,價值超10億美元的公司??赡苓€會出現專門為醫院、醫療等提供AR眼鏡的公司,也會有專門為Office Worker提供藍牙耳機+屏幕這樣的AR解決方案。我認為2025年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的狀態,在蘋果大環境下會出現細分市場的勝者。
2021年~2025年實際上是儲備時間,誰能拿下B端市場,誰就有充足的資金,就有充足的產業鏈迭代能力,就能在蘋果出產品以后殺進市場并搶占更多的市場。 反倒是之前一些跑得快的公司,有可能熬不過這個期間的發展,甚至熬不到蘋果產品出來。就是我說的目前大部分公司出現的資本價值問題,所以解決這些問題,大家肯定要面臨長痛還是短痛的選擇。
最后,未來十年的產品形態都會以輔助信息為主,就是Assisted Reality(輔助現實),然后會慢慢地往AR去迭代,這是我的判斷。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