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搶人?2021互聯網造車之高管流動史
搶人大戰中的高管流動,透露出了怎樣的訊息?
往前倒看7年,汽車賽道從來沒有像2021年這般熱鬧。
同樣是造車,曾經被冠以“新勢力”之名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已經成為“舊”勢力,百度、小米、華為等則以不同的方式成為“新勢力”。
而同樣是搶人,汽車賽道內的人事變動也沒有如今這般頻繁。有數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今年第一季度,車企人事調整就超過了80起,超過了2019年全年,其中包括了集團內部的調整,以及跳槽、離職等情況。
其中,諸如陳雪峰、戴雷、夏一平等熟悉的名字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而在這一系列高管流動中,又傳出了怎樣的信息呢?
這一次,傳統車企不再“單方面”受虐
造車新勢力如何從0到1?最快的捷徑就是“花錢”,這其中就包括了花錢“挖人才”。
這一點,早在蔚來小鵬理想等創立初期就得到了驗證。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就有超過上百位總經理及以上級別的傳統車企高管跳槽加入造車新勢力,而在多數造車新勢力中,豪華的高管團隊,也已經成為了“標配”。
比如蔚來的團隊,就有著原沃爾沃Pole-star全球CTO及中國區總裁、沃爾沃中國研發公司總裁沈峰,以及原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的朱江(后跳槽至福特,現已于福特離職)等。
圖 | 朱江
彼時的搶人大戰中,受傷最嚴重的就是傳統車企了,而作為受益方的造車新勢力則憑借著“挖人”模式有了一定的整車背景,繼而有了后面從0到1的突破。
相比之下,眼下汽車賽道的“搶人大戰”不再是傳統車企單方面受損,而是傳統車企、造車舊勢力、造車新勢力間的來回博弈。這其中,前面提到的朱江可謂是典型代表。
2017年入職蔚來的朱江后來于2020年從蔚來離職并入職福特中國。而就在最近,福特中國內部消息確認,入職未滿一年的朱江已經因為個人原因提出辭職,至于他的下一步動態,有傳聞稱是小米、滴滴這類跨界造車企業。
又比如原拜騰汽車聯合創始人戴雷,于4月中旬加盟恒大汽車,擔任集團常務副總裁;還有原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顧維灝加盟長城汽車旗下毫末智行,負責長城汽車智能駕駛研發的相關工作……
可以確定的是,當下的汽車賽道,尤其是智能汽車賽道,就人才這一塊,可以說是無目標的“殺瘋了”。至于“瘋”的程度,可以從之前的文章《200W挖人、崗位需求上漲1.8倍……瘋狂造車的連鎖反應》中探之一二。
人才流動中的“眾生百態”
于汽車,亦或是新造車領域而言,2021年可以算作是一個轉折點、里程碑式的存在。
這一年之前,存活下來的造車舊勢力剛在2020年實現觸底反彈,尤其是蔚來小鵬理想,在股市上迎來瘋狂追捧:
蔚來,股價在12月28日收盤后為45.77美元,年內漲幅1230.37%;
7月上市的理想,28日收盤價29.32美元,年內漲幅254.96%;
8月上市的小鵬,28日收盤價為41.87美元,年內漲幅319.14%
與此同時,在汽車銷售上,三家車企也迎來了自己的最好成績,理想更是扭虧為盈,在隊列中首個實現季度盈利,蔚來跨過10萬輛量產車門檻。
可以說,雖然目前這些舊勢力的銷量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從最近的人才動態來看,相比于其他對手,他們的下一步動態更像是“穩中求破”——繼續堅持當前的方向,并在自動駕駛等方向尋求技術突破。
相比之下,在造車實力上游刃有余的傳統車企則是繼續尋求轉型,包括從燃油車轉向新能源汽車、從傳統汽車轉向智能汽車。
就在不久前落幕的上海車展上,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比亞迪、奔馳、豐田、福特等都在站臺主位置上展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亦或是電動車平臺。
再往前追溯,在2020年,車企高管之間也出現了一股回流到傳統車企的潮流。僅2020年開年,就有超過10位新造車企業的高管離職,其中有半數都流向了傳統車企,比如原博郡汽車市場營銷和銷售副總裁陳曦加盟奇瑞汽車、原合眾汽車品牌公關中心總經理兼營銷公司副總裁鄧凌加盟上汽大通等等。
而就在最近的高管流動中,長城汽車挖來原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顧維灝可以看作是產品轉型智能化的典型案例了。
圖 | 顧維灝
不管是對比蔚來小鵬理想這類造車舊勢力,亦或是相較百度小米等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的造車實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他們的天然優勢。于他們而言,后面的等待他們的是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長久戰。
而在傳統車企、造車舊勢力之外,眼下的造車新勢力首當其中的一點就是資金充足,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當初就是“資金”這一門檻,不知道就攔下了多少對造車賽道野心勃勃的創業者。
同時,通過與傳統車企的合作,以及眼下市場中電池產品的愈發成熟,就汽車制造、動力電池等方面,這些造車新勢力更是能夠省下不少心。更為重要的是,瞄準汽車的下一階段“智能化”,他們有的已經實現技術商用化,有的也早已經借由專利等早早布局,走在了前列。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將各種能力很好地糅合到一起,尤其是與車企聯合造車的跨界者。
依據過往慣例,造車品牌從立項到產品落地,至少需要3年時間。到了那時候,此時穩中求進的造車舊勢力、尋求轉型的傳統車企,以及帶著資金、技術高調入場的造車新勢力,將迎來真正的市場交鋒。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