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蘋果發布會:搶風頭的M1,靠邊站的iPad、iMac
今天的蘋果春季發布會,確定不是M1芯片分會場?
終于,在多次假消息之后,蘋果春季發布會在今天凌晨拉開帷幕。
鑒于網上的多個爆料,對于今晚發布的產品,我們還是做了心理準備的。但是,“驚喜”就是這么的猝不及防。
這一次,iPad Pro也上了M1芯片
一如以往,蘋果在此次春季發布會上帶來了最新款的iPad Pro,也是本場發布會壓軸出場的“頭牌”。
如果總結新款iPad Pro的亮點,最大的就是M1芯片。
眾所周知,M1芯片是由蘋果基于ARM架構自研的Mac處理器,而這一次,該款處理器也正式登陸了iPad Pro系列。這之前,iPad Pro一直搭載的都是蘋果自研A系列芯片。
也是這顆芯片,讓新款iPad Pro在性能上有了令人咋舌的“巨大飛躍”——8核CPU性能提升50%,相較初代iPad提升了75倍;8核GPU讓圖形處理能力提升40%,超過初代iPad1500余倍。
另外,憑借16核神經網絡引擎優化,新款iPad Pro的能效能夠滿足一整天的續航需求。存儲方面,新款iPad Pro的存儲速度較上一代提升了2倍,存儲空間最大可達到2TB。
2TB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能夠最多存儲60000張PRORAW格式的照片,或者最多長達220個小時的4K HDR視頻。
同時,基于M1芯片,新款iPad Pro也能夠提供雷電4接口,使得它的帶寬最高可提升4倍,也可以通過這個接口外接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實現6K級別的顯示輸出。
更為令人驚喜的是,新款iPad Pro還支持5G,下載速度最高可達3.5Gbps。在美國市場,iPad Pro還支持毫米波,這讓它的峰值下載速度最高可達4Gbps。
說完芯片,iPad Pro最為讓人關心的就是攝像頭、屏幕了。
具體來看,新款iPad Pro ISP和激光雷達掃描儀的結合能夠做到在低光條件下快速對焦圖像和視頻,即便是幾乎無光的條件下,也能夠“捕捉到驚人細節”。
相較而言,此次iPad Pro在相機方面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前置攝像頭。
這一次,蘋果更新了前置攝像頭,加入了超廣角設計,提供1200萬像素和122°視角,并基于該更新呈現了一個新功能“人物居中”,顧名思義就是iPad Pro固定擺放的時候,不管用戶如何走動,只要在視角范圍內,都會將人物定格在中間位置。而當多人入境的時候,iPad Pro也會主動拉遠鏡頭,確保所有人都在視野內。
屏幕方面,正如此前網上所爆料的,新款iPad Pro引入了Mini-LED的設計,不過僅限于12.9英寸、采用Liquid Retina XDR顯示屏的iPad Pro。至于11英寸的機型,在屏幕的配置上相較上一代并沒有升級。
在這塊屏幕下方,蘋果為12.9英寸的iPad Pro內置了10000+個LED發光二極管,擁有2500余個調光區,實現高達1000nit的亮度和1600nit的極限激發亮度,對比度甚至達到了100萬:1。
此外,新款iPad Pro還內置了錄音棚級別的麥克風,杜比視界和杜比全景聲也必須是支持的了。
至于大家最為關心的價格,12.9英寸iPad Pro起售價8499元起,11英寸iPad Pro起售價6199元起,提供從128GB到2T的5種內存選擇,配色有深空灰色和銀色兩種。
4.5K屏幕+七彩+M1芯片,9999元起的IMac來了
如果對今天凌晨的這場發布會進行總結,它或許可以被稱為“M1芯片的分會場”,主會場則是去年M1芯片亮相的那一場次。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今晚的兩大重磅產品均搭載了M1芯片,除了上面的新款iPad Pro,還有一款新品是帶來全新設計的iMac電腦。
其實,第一眼看新款iMac,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七彩斑斕的配色了。為了適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一次新發布的iMac共帶來了7種配色,分別是藍色、綠色、粉色、銀色、黃色、橙色與紫色。
其中,除了銀色,其他6種色彩也并不是單一的色調,而是有深淺變化,就連磁力吸附的電源接頭,也配上了同色系的編織電源線。
外形上,iMac帶來的沖擊感還有變大的屏幕和變薄的機身。究竟,屏幕有多大、機身有多薄呢?
具體來看,屏幕為24英寸的4.5K Retina視網膜屏幕,支持P3廣色域、500nit和原彩顯示。至于機身,薄度僅有11.5mm,相當于iPhone 11 Pro厚度的1.4倍,并且支持上下翻折。整體機身重量不足5公斤,體積減少50%。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么薄,是因為新款iMac的背面是扁平,而不是彎曲的。為什么能夠做到如此?這就得歸功于M1芯片了。
細說之前,我們在這里先恭喜iMac成為該系列首個搭載M1芯片的產品。
回到正題,正是M1的應用,讓此前iMac機身中笨重的主板和散熱系統,趨于變小和輕量化。如今的新款iMac中,集成化設計的主板和風扇的體積還沒有“機身下巴”那么大。
M1芯片帶來的精彩不僅如此。
性能方面,采用了M1芯片之后,新款iMac的CPU性能較之前的21.5英寸iMac提升了85%,GPU性能至少提升2倍;接口方面,新款iMac配備4個USB-C接口,其中兩個為雷電4接口,機身側面則是一個3.5mm的耳機口。
至于M1芯片結合MacOS帶來的驚艷體驗,參考M1芯片版MacBook的能力,這里就不多加贅述了。簡單一句話總結,除了各類iOS應用,手機上未干完的事情iMac上接著干。
此外,新款iMac的前置攝像頭也進行了升級,將支持1080P分辨率,揚聲器提升至6個,支持空間音頻技術。
同時,與iMac一同發布的還有全新的同色系配件,包括帶Touch ID的妙控鍵盤、鼠標和觸控板。
價格方面,新款iMac有三種規格可選:
8核CPU+7核GPU,256G內存,可選顏色四種(藍綠粉銀),售價9999元;
8核CPU+8核GPU,256G內存,顏色皆可選,售價11499元;
8核CPU+8核GPU,512G內存,顏色皆可選,售價12999元。
形如紐扣,雖遲但到的AirTag
正如之前網上的爆料,外形似紐扣的AirTag“雖遲但到”。
眾所周知,早之前蘋果就推出了“查找”功能,而AiRTag的加入,則讓蘋果的“查找”功能不再局限于iPhone、iWatch、AirPods、iPad等蘋果旗下硬件產品,而是拓展到了其他各類日常用品,比如較容易遺失的鑰匙等等。
搭配相應的配件,用戶能夠把AirTag掛在背包、行李箱,甚至鑰匙扣上。
屆時,借助內置的U1芯片和UWB技術,用戶將能夠通過“查找”功能精確追蹤到AirTag。過程中,除了發出聲音,用戶也能夠查看手機界面的指引箭頭來更快的感知與物品的距離以及路線。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方面還考慮到了個人隱私問題,表示AirTag的設計目的只是尋找物品,而非尋人。也因此,在設計該產品的時候,蘋果在AirTag中內置了多種加密的隱私安全措施,可以幫助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避免意外跟蹤。
當然,用戶也可以將AirTag設置成“丟失模式”,如此一來,只要用戶進入有效范圍或是“查找”網絡定位到AirTag,用戶將收到通知。
另外,當有人撿到他人的AirTag時,只需要用iPhone或者任何支持NFC的設備輕擊AirTag,就會彈出一個顯示丟失者電話的網頁。
功能如此“友好”,究竟這款產品價格如何呢?
1個229元,4個打包售價779元。
如果不需要4個那么多的話,心動的小伙伴不妨來個拼單,平均下來每個可以優惠34元。雖然不多,但是蚊子腿再細也是肉。
上市半年左右,iPhone 12迎來了新配色
這場發布會中,蘋果還出現了一個“騷操作”——為已經上市半年左右的iPhone 12增添新配色,還是“騷氣”的紫色。
據發布會上蘋果所言,紫色僅供給iPhone 12和12 mini。價格不變,依舊是5499元起。
國內沒上市,所以頗為“無感”的其他更新
除了以上三個新品一個已上市產品的新配色,蘋果其實還帶來了1個硬件新品和2個服務更新。只不過,鑒于這三款產品或服務并沒有在國內上市,因此在消費者眼中的存在感較低。
硬件新品指的是Apple TV 4K,搭載A12仿生芯片,支持杜比視界,能夠高幀率播放HDR內容,也能夠兼容iPhone通過AirPlay播放60fps的杜比視界視頻。
蘋果還為Apple TV 4K重新設計了遙控器,有一個新的五向觸摸控制器,還有一個合適的電源按鈕,可以關閉電視。Siri搜索按鈕被移到了遙控器的側面,就像iPhone一樣。
價格上,新款Apple TV 4K的32GB存儲空間售價179美元,64GB存儲空間版本售價199美元。
兩個更新的服務分別是:
Apple Card Family,允許信用卡主開設副卡給自己的家人,只要年半13周歲的用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Apple Card;
Apple Podcasts,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用戶界面,全球超過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可以注冊Apple Podcasts訂閱,其中包括多項權益,例如無廣告收聽、獨家內容、預覽新內容等。
總結:M1芯片必須是主角
就此次發布會而言,在明面上,第一主角是iPad Pro,第二主角是iMac,但在暗地里,“M1芯片”絕對是本場發布會“主角中的主角”,畢竟連庫克都“親自”上陣扮演“偷芯”特工,將原本安裝在MacBook上的M1芯片偷走,并放入iPad Pro中。
事實上,自去年M1芯片面世,并進入MacBook之時,大家就已經能夠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Mac系列都將陸續搭載M系列芯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iPad系列竟然會“拋棄”老朋友A系列,而牽手M系列,性能更是較之上一代出現大幅提升。
考慮到蘋果此前的標語“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以及將專為Mac打造的M1芯片融入iPad Pro??梢?,在進一步踐行“軟硬件生態一體化”的同時,蘋果也正在進一步提升iPad Pro產品線對比其他同類競品,甚至是對手廠商電腦產品的競爭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