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乘坐太空旅行,需要多少成本?
正式旅行前,普通人也需要接受商業航天員培訓。
普通人離開地球,奔赴太空的夢想,終于實現了!今年9月15日后,四名平民將乘坐SpaceX龍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三天,這將是全球首個平民載人航天任務。
這才是真正的環球旅行,說到旅行,第一個考慮的當然是成本幾何,那么,這四位平民到底花了多少錢呢?
一張船票,3.6億元起步
依據之前網上流傳的數據,SpaceX載人龍飛船的艙位費為5500萬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約為3.6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培訓費用。
由此計算,此次即將搭乘龍飛船的4名成員,僅艙位費就需要支付2.2億美元,約人民幣14.5億元。
究竟是哪些人要奔赴太空旅行?有上市公司創始人、醫生助理、大學教授和航空航天數據分析師。
圖 | 從左往右:億萬富翁Jared Isaacman、醫生助理Hayley Arceneaux、科學教育家兼數據分析師Sian Proctor以及大學科學教授Chris Sembroski
重點來了,后面三個人在此次太空旅行中直接享受“免單”,所有費用皆由第一個人,也就是上市公司Shift4的創始人Jared Isaacman一人承擔。
事實上,此次太空旅行項目“Inspiration4”也是由Isaacman發起的。今年1月份,他宣布從SpaceX手中買下火箭發射權,并明確表示不希望此次任務僅僅是超級富豪的一次郊游。
買下使用權后,Isaacman將其他三個席位捐贈給了普通公民,包括他自己在內,四個席位將分別代表領導、希望、慷慨和繁榮。
其中,代表“領導”的當然就是Isaacman本人,至于其他三個頭銜的選擇,標準如下:
希望——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直接關聯者,成為代表醫院的大使;
慷慨——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捐贈者(抽獎選出),捐贈收益交由醫院;
繁榮——參與者需要使用Shift4 Payments的平臺開設一家網店,然后提交一段視頻供“名人評審團”評審出勝者。
其中,“希望”的代表者在2月份就已經宣布,即醫生助理Hayley Arceneaux,她曾是一名骨癌患者,現在左腿的部分骨骼由金屬替代。
相較于Arceneaux,其余兩名成員能夠被選定,可以用“陰差陽錯”來形容。
“慷慨”代表者Chris Sembroski的機會是朋友轉贈的,后者在醫院捐款活動中被抽中;“繁榮”代表者Sian Proctor的選中理由,則是因為使用了Shift4支付軟件來推銷她的作品。
不出意外的話,以上人員最早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奔赴星辰大海,領先99.99999……%的人類。
進入太空前,他們還有這些準備工作
“船票”的高昂費用雖然不用擔心了,但是作為普通人,進入太空之前,僅準備工作,就需要數月之久。
與大眾所熟知的航天任務不同,Inspiration4的四名成員皆沒有受過宇航員訓練,且所有訓練工作都交由SpaceX著手進行,而不是NASA這類機構。
也因此,Inspiration4將是首次全平民、非政府組織的太空飛行。
Inspiration4任務中,龍飛船“Resilience”將被發射到海拔539公里高的軌道上,比空間站的軌道還要高出100多公里。屆時,他們將能夠透過圓頂狀的舷窗360°觀賞宇宙。
但在這之前,4名成員第一個要做的是接受商業航天員培訓。
內容有哪些呢?包括操作獵鷹九號運載火箭、龍飛船,學習軌道力學,接受微重力、零重力等多種形式的壓力測試,另外還需要進行應急準備培訓、航天服和航天器的進出練習,以及模擬執行部分和全部任務。
這么一看,雖然不用支付高額費用,但是數個月的培訓也是挺不容易的。什么時候,人類進入太空能夠不需要這么復雜呢?
SpaceX幫普通人實現“太空”夢
不出意外的話,Inspiration4將成為SpaceX第一個執行并完成的平民載人航天任務。
而接下來,SpaceX還有多個類似的載人航天項目。譬如在明年,SpaceX計劃與私人航天公司Axiom Space合作,將包括NASA退役宇航員和以色列退役戰斗機飛行員在內的四人送入太空。
另外,馬斯克還打算在2023年前,完成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的繞月飛行項目。
對于Inspiration4,馬斯克此前在宣布任務時就表示,這一次的全民飛行,是使所有人都能進入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全民飛行,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普通人已經能夠實現“奔赴星辰大海”的夢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目前唯一一家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商業航空航天公司,除了以“太空旅行社”身份送平民太空旅行的“副業”之外,主業上,SpaceX在今年還有兩場國家性質的載人航天任務,分別是計劃于4月與9月執行Crew-2和Crew-3載人航天任務,將宇航員送至國際空間站。
可以看到,就載人航天而言,自去年成功完成首次商業性載人航天任務以來,SpaceX已經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頻次。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