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韓璐 4年前 (2021-02-08)

一條短信引發的訴訟案。

“【脈脈App】XXX,有前同事在精英人脈圈評價你為‘最欣賞的同事’,并向你推薦了XXX等40位好友,點擊鏈接領域驗證碼……”

以上這條短信內容,想必進入職場之后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收到過,即使你還沒有注冊過這個App。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而就在昨天,因為這條短信,脈脈被判了“侵犯隱私權”。

脈脈踢到“鐵板”,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此次訴訟案的原告王某也是在未曾注冊脈脈的前提下,在2018年受到后者“直呼其名”的手機短信,并表示有前同事對其作出標注,有多位好友等待其加入加入。原告點擊鏈接后網頁直接跳轉至脈脈網站的注冊頁面。

在王某看來,未經許可卻以朋友的名義向其發送短信,這是在侵犯個人隱私權,遂一紙訴狀將脈脈告上法院。

在昨日公布的判決結果中,北京海淀法院認為:

脈脈經營方通過平臺注冊會員上傳的信息獲取了未在該平臺注冊的原告的電話號碼,通過與該號碼相關的用戶情況,計算評估形成原告的關系網,未經原告同意向其發送含有原告本人及朋友姓名的推薦信息,侵擾其私人生活的安寧,構成對其隱私權的侵犯。

原告據此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行為,永久刪除保有的原告所有個人信息的訴訟請求,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應予支持。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在這一判決公布之后,各路吃瓜網友可以說是紛紛叫好,有的表達了對脈脈短信的不勝其擾,更多網友將批判的重點放在了App對個人信息的超范圍收集上: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抖音、微信、脈脈……用戶“個人隱私”矛盾頻現

隨著脈脈被告一案的最終解決,又一例圍繞“用戶隱私”的案件也告一段落,這也是本月以來,短短7天內發生的第三起引起社會討論的“隱私侵權”事件。

最初的事件是抖音起訴騰訊“壟斷”一事,彼時在第二次的回應中,抖音指出:

騰訊認為用戶的頭像、昵稱等用戶數據都屬于騰訊公司的“商業資源”,并據此認為,除非騰訊同意,其他人和產品,即使獲得用戶授權,也不能使用這些用戶的相關數據,否則即構成騰訊所謂“非法使用”。與此同時,騰訊旗下產品、游戲及其投資公司卻可以“合法使用”這些用戶數據。

同時抖音方面也提到:

確實有部分專家和法院支持騰訊關于個人信息屬于騰訊商業資源的主張,其本質是,這些專家和法官認為,騰訊對用戶個人信息數據的權利高過用戶本人……我們認為,用戶對自己的數據具有聚堆的、可完全控制的權利,應該遠遠高于平臺的權利,用戶數據不應該成為騰訊公司的“私產”。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巧合的是,就在抖音與騰訊互相battle之后不久,“微信好友關系不屬于個人隱私”的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絡熱議。

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據了解,此次侵權糾紛案的原告也是一位王姓用戶,他發現自己在使用“微視”App時,后者會獲取其全部微信或QQ好友信息。在他看來,“微視”并沒有原告會收集和使用上述信息,原告也沒有授權同意它收集和使用上述信息,因此該行為侵害了個人隱私權。

只不過令人頗為“意外”的是,法院認為原告的起訴理由不具備事實和法律依據,并駁回了訴訟請求:

騰訊在微視App中相關收集、使用行為并沒有違反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必要性原則,并給予用戶知情權、選擇權和刪除權。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看到這里,再聯系脈脈此次案件,或許有人會開始疑惑:到底哪些數據屬于個人隱私?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App正在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

法律監管力度逐漸加強,App整頓進行時

一個主打消費的信用卡要求獲取定位、攝像頭、麥克風、通訊錄等權限;一個視頻App要求用戶授權定位;上一秒剛討論了吃什么,下一秒手機收到推送……

各類App都在超范圍手機用戶信息,并加以利用,但“可怕”的是,不知不覺間,這些行為正在趨向“日?;?rdquo;,甚至一些用戶不僅對此習以為常,更是懶得理會、消極對待。

不過在法律層面,肉眼可見的,有關于App的個人隱私保護的監管正不斷加強,比如在剛開啟不久的2021年,工信部就已經通報了2批存在問題的App名單,“問題”包括違規調用麥克風、通訊錄、相冊等權限侵害用戶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兩批次名單的公布僅間隔13天。

與此同時,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也在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座談會上指出了多種亂象,包括App濫用麥克風權限、讀寫相冊、索要用戶通訊權限、難以關閉廣告彈窗等。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對此,劉烈宏表示,工信部將針對熱點問題,分階段、分批次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網絡安全廠商,重點對違規調用權限等問題進行技術攻關,深挖根源。同時在整治方面,工信部也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完善有關App的管理規定,并在規定正式出臺后不折不扣地推動實施和落地。

據了解,工信部當前正在起草《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共計22條,以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兩項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為綱。

其中,“知情同意”想必不需再做解釋,“最小必要”則規定要求從事App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控制,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則,不得從事超出用戶同意范圍或者與服務場景無關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

因為一條短信,脈脈被判“侵權”,網友紛紛歡呼叫好

具體來看,《暫行規定》將App開發運營者、App分發平臺、App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移動終端電信設備生產者和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作為重點監管服務對象,對這5類主體應當遵循的個人信息保護總體要求和應承擔的義務作了規定。

屆時,如若相關主體違反了規定,將依次按照通知整改、公開通報、下架處置、斷開接入流程進行處理。

可以明顯感知到,相較于過往的一些政策,在“用戶隱私”保護上,法律的監管力度正愈加強化,并且相關覆蓋深度和廣度也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最后

可以注意到,隨著春節的臨近,各互聯網企業的營銷活動也早已開啟,正是利用營銷活動“拉新”的最佳時機。

在這里也提醒大家,活動優惠力度大的確很誘人,但是也要注意保護的自己的個人隱私哦,做到未知網絡盡量不連接、注冊賬號隨手關閉不必要授權。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