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戴上你,我的智能眼罩?
獲得優質睡眠從這開始!
市面上各種智能型產品紛至沓來,是不是經常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哈智能眼罩方面的拙見,僅供大家參考。
要說最出名的當然首數neuroon智能眼罩了,這是一款2013年12月在Kickstarter上眾籌的智能型眼罩。出自舊金山設計團隊Intelclinic,其原理為通過內置傳感器對腦電波(EEG-腦電圖)、肌張力(EMG-肌電圖)和眼球運動(EOG-electrooculography)等方面的睡眠信號進行測試,從而能夠監視你的睡眠狀態。并且在你最容易被叫醒的時候喚醒你,達到多相睡眠的輔助功效。
說到智能眼罩的原理,那么目前市面上的眼罩設計原理都有哪些呢?
一、腦電波
目前醫學上檢測睡眠質量最精準的方式就是PSG多導睡眠儀,綜合腦電波、心電圖、體動狀況、脈搏速率、心跳速率等多種傳感方式來判斷。其中,單獨運用一種方式均可以較為準確地檢測到睡眠質量。而對于腦電波的研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到如今可以說是相對成熟了,也獲得了學界的認可。
簡單地說它就是通過腦電波的波動幅度來判斷其緊張程度和注意力的集中與否。而國內運用腦電波的產品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智力的brainlink。brainlink的技術人員表示他們對于腦電波的運用技術雖然不能和專業檢測相媲美,但是依舊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判斷,和目前市面上流傳的運動手環的檢測精準度是不相上下的。
但是同時brainlink也存在一個缺點,就是采集腦電波時需要緊貼頭皮,而人在睡眠中是無意識的。因此無法做出保證,一定能采集到精準的數據。生產者也對brainlink能否對其保持長時間的監測持保留態度。
二、光照療法之日光
這是很多智能眼罩都會使用的,就是模擬日光。代替傳統鬧鐘鈴聲的聲音驚醒形式,更為委婉地叫醒使用者。
三、綠光療法
這款眼罩是京東上最近才出現的,名叫“HULOO”,中文名為“呼嚕”。他們的特別之處還在于使用了綠光療法。
創始人王磊曾表示,在做智能眼罩之前他也想過通過檢測腦電波的方式。但是經過了市場調研,發現目前的技術水平并不成熟,腦電波監測到的數據較為單一,并且體驗性較差,舒適度不高,同時成本、重量等方面均不適合做大眾產品。于是,他轉變了方向,采取了一個目前還比較新穎的方法——綠光療法。
那什么是綠光療法呢?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經過了25年的研究發現,綠光在褪黑素方面有著顯著的功效,能夠抑制其生成,并且因此發明了一款可以調節生物鐘的LED燈眼鏡Re-Timer(瑞泰姆)。而褪黑素又是什么呢,它相當于我們身體自身的催眠劑,當達到一定的峰值的時候,就會使我們產生睡意。相反,當我們使用綠光恰當地抑制褪黑素時,就能讓我們從困意中清醒,從而有效地調節睡眠時間,改變睡眠規律。
2013年8月,王磊在中科院醫工所深圳睡眠健康重點實驗室第一次了解到了綠光光照療法,并很快將其運用到智能眼罩的研發當中。其工作原理為HULOO眼罩會在檢測到用戶前一次淺睡眠階段的時候發出特定的綠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又由于褪黑素的周期性而導致第二次分泌峰值提前到來,讓真正的睡眠時間提前,從而就能使用戶提早進入真正的睡眠狀態,慢慢地改變睡眠規律。而鬧鐘功能則是簡單的到了你的設定時間釋放綠光即可。
同時HULOO眼罩也有很多人性化的設計,你可以自主選擇需不需要綠光療法。如果不想,關閉即可,那么它到時就是一個普通的眼罩。同時他本身很輕盈,采用柔軟的記憶海綿,全身僅70多g,單純的眼罩也就30多g,不會給臉部增加額外的負擔,異常舒適。
當然,HULOO眼罩也存在一些問題還未解決。首先是綠光療法因人而異,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很明顯的作用。有人適應的慢,有人幾乎無效,這其中存在諸多復雜的因素。其次,尺寸問題。由于并未大范圍投入生產,該項目的生產公司僅取樣了20多種臉型,小批量地制作了一種男士款,因此對于女生而言有點偏大,易脫落。最后則是漏光問題,由于硅膠的惰性,很難找到適合的材料去進行強化遮光,但是目前也已經獲得了一些解決方案。
對于HULOO眼罩,王磊幾乎實現了他當初的承諾,他的智能眼罩不僅舒適、有效,還安全。他們選擇的都是對眼睛無傷害的較小光波段綠光,產品均經過了中科院專業的機器設備檢測。正如他在眾籌頁面上寫過的那句話:“從來沒有人,如此認真地做一款眼罩”!目前,王磊和他的整個團隊仍在追求更加極致的用戶體驗,致力做到更好。
當然啦,選擇哪一款產品均需因人而異,各位看官只能看自己的啦。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