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京智谷大會圓滿落幕,推動產學研進一步落地,打造AI產業集聚效應
產學研模式落地的背后,需要一個“推手”。
12月26日,由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谷研究院”)主辦,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南京棲霞支行協辦的“AI賦能,未來創贏”2020南京智谷大會圓滿落幕。
活動現場,南京大學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工作辦公室主任高新房對于2020南京智谷大會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企業扎根這個城市,包括當前研究院參與引進和孵化的企業,都是AI發展的種子選手,必將會引領AI產業新的風潮。
圖 | 南京大學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工作辦公室主任高新房
南京新港高新園主任助理朱瑞敏也表達了對南京大學支持經開區產業發展的感謝,并對智谷研究院的下一步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與期望:進一步發力,推薦更多優質人才及科研項目;發揮研發平臺對核心產業的支撐力;在南京市新研平臺中爭當排頭兵。
圖 | 南京新港高新園主任助理朱瑞敏
此外智谷研究院院長詹德川表示,智谷研究院本身就是一個成果,既是南大與經開區深度合作的成果,也是展現對產業吸引力與凝聚力的成果,未來勢必會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的落地。
圖 | 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詹德川
AI加速落地的浪潮中,“融合”才能實現行業彎道超車
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狀況如何?市場有多大?賽道中又存在多少企業?
針對這些問題,信通院在此前給出了一個答案: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大約31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而截至今年10月,全球共有人工智能企業近5600家,其中中國占據了1450家。
在這些企業中,有人專注于提供純軟件的算法解決方案,有人做軟硬集成類產品,也有人將“軟硬結合”貫徹到底。
以上種種到最后,都會趨于一個終點——技術/產品的落地與盈利。針對這一點,從純算法轉型為軟硬結合的出門問問極具代表性。
活動現場,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博士分享了他們創立之初設定了純智能語音算法解決方案的方向,但是收入甚微,逼得他們重新思考“AI算法如何落地”這個問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軟硬結合”。至此,他們開始在研發算法的同時也推出智能手表、智能耳機等硬件類產品,而這個方向的轉變從目前的市場成果來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圖 | 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
當然,軟硬結合也并不是實現加速落地與盈利的唯一通道,其他方法還包括不同技術的融合應用等等。
這一點,RPA賽道的代表企業藝賽旗,其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胡立軍就在現場舉出了多個案例,證明RPA與OCR、ML、NLP等技術的相結合,正在推動應用創新與落地,達到“彎道超車”的效果。
圖 | 藝賽旗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胡立軍
以RPA與OCR的結合為例,通過RPA機器人自主登錄增值稅查驗平臺,輪翻查詢增值稅發票,自動判斷發票真偽,能夠減少原先需要的大量人力以及時間,譬如用一臺機器干5個人的工作、相同的工作節省三分之二的時間、將錯誤率從千分之三將至0等等。
數字員工服務于用戶的最終要求是實現人機“面對面”的交互,但正如追一科技(南京)算法中心負責人胡毅奇所說,當前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識別三大技術逐漸成熟落地并趨于融合,人機交互的模式也將由單模態單通道,向多模態多通道的交互方式進行升級,從而為企業的智能產業升級賦能,為用戶帶來更多服務功能和更好交互體驗。
圖 | 追一科技(南京)算法中心負責人胡毅奇
產學研如何實現產業價值升級?“推手”至為重要
可以看到,僅在國內,人工智能的市場還遠遠沒有實現飽和。只不過,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個好的科研成果的轉化,一個好項目的挖掘與落地,以及一家創企的后續發展,并不是坐等伯樂出現,亦或是單打獨斗所能夠實現的,還需要多方的協作努力。
早在兩年前,有關于“產學研合作”的話題就不斷被提起。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人才團隊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于2019年簽約共建智谷研究院。著眼于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研究院及南京大學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開放動態環境下的機器學習等技術成果的落地轉化。
成立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內,智谷研究院已經累計孵化引進企業近20家,覆蓋大型互聯網公司及傳統制造業的研發中心,推動AI產業加速落地。
就在今天的智谷大會現場,出門問問也與智谷研究院進行了戰略簽約,未來雙方將就人才、技術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而這也是產學研模式落地的一大重要體現。
圖 | 智谷研究院&出門問問戰略合作簽約
與此同時,鎂客網也在現場見證了智谷研究院在成果轉化與企業孵化引進方面的成果。在下午的活動中,我們見到了數家由智谷研究院投資孵化的企業帶來的分享,包括專注于智能決策的南棲仙策,專業提供物聯網智能消防和安全應急產品、安全應急智能應用和服務的玄甲物聯,提供工業AI技術解決方案和設備運維的物通物語,專注于AI物業的一應科技,AIoT健康校園一站式科技服務商鈦科圈,以及致力于AI、無人機與體系進化的牧實科技。
產學研的價值轉化,在他們的分享中展現得尤為清晰。
作為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孵化的AI新銳公司,南棲仙策創始人俞揚分享了他們在智能決策方向上的應用,包括針對電商、智能出行以及物流等方面提供的智能決策策略訓練、遷移等服務,以推動企業實現更好的自主智能決策,同時最大程度達到降本增效的市場效益。
圖 | 南棲仙策創始人俞揚
一應科技CEO胡磊則是分享了他們對于當前數字化物業管理的實踐,其中自研產品“一應魔盒”,是一款針對前端網絡攝像有智能化升級的智能邊緣計算設備,正是基于智谷研究院前沿研究成果的智能化產品。
圖 | 一應科技CEO胡磊
而鈦科圈CEO曾俊在談及他們最核心的健康校園解決方案時,也明確表示其中最大的技術特色就是背后有著來自智谷研究院的算法支撐。
圖 | 鈦科圈CEO曾俊
同樣玄甲物聯CEO陳飛在談及核心優勢之時,所展現的其中一項就是依托智谷研究算在處理或存儲方面的實力,通過云計算將資源整合在一起,最終實現終端硬件成本的有效降低。
圖 | 玄甲物聯CEO陳飛
而專注工業智能領域的物通物語創始人在分享他們利用AI算法解決機械故障診斷、智能運維以及機器視覺運用等行業痛點時,也是依托了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技術力量,以AI實現工業智能化的全應用。
另一家智谷研究院孵化企業牧實科技的CEO楊柯在分享中呈現了AI應用在航空領域從1.0到3.0的技術升級,從健康管理、復雜物理現象模擬到復雜系統自組織協調的全新智能大物流模型。
圖 | 牧實科技CEO楊柯
ONE MORE THING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們談論創業創新時,更多討論的是技術與產品的研發、產品的落地、生態的搭建,以及能否正常盈利等等,鮮少有人提及股權架構的問題。然而,尤其對于以技術驅動價值的公司而言,股權架構的早期搭建尤為重要。
圖 | 圖靈資本合伙人蔣文
本次活動中,圖靈資本合伙人蔣文就站在資本的角度,分享了關于股權架構的一些思考以及能為AI創業者帶來的管理幫助。而鎂客網也獲悉,智谷研究院將與圖靈資本合作成立相關基金,以便更好地推動產業孵化及發展助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