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2020年Q2財報:日賺3億,云服務穩增,微信很忙但不慌
日賺3億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這個問題得問騰訊。
昨日,騰訊發布了2020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依據財報顯示,騰訊Q2實現營業收入1148.83億元,同比增長29%,凈利潤301.53億元,同比增長28%,分別超預期2.1%和3.4%。上半年營收為2229.48億元,凈利潤為572.32億元。
圖 | 騰訊2020 Q2季度財報數據
圖 | 騰訊2020年上半年數據
具體到業務,騰訊收入主要來自三大塊:增值服務(網絡游戲+社交網絡)、金融科技及企業、網絡廣告(社交及其他廣告+媒體廣告)。其中,增至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35%至650.02億元;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30%至298.62億元;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3%至185.52億元。
騰訊云:穩增
不出意料的,騰訊此次在財報中沒有對外透露云服務的具體收入,不過其官方公眾號推送了一篇《Q2:穩增!》,對外展示了這一業務的利好進展。
財報顯示,云及其他業務收入實現了同比及環比的增長,其所屬板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在Q2實現同比增長30%,占據了騰訊整體收入的比重較上季度有所提升,想必云服務在其中做出了不少貢獻。
圖源網絡
依據財報顯示,此次云服務的增長主要受互聯網公司及公共服務領域客戶的云服務用量提升帶動。與第一季度一樣,騰訊云線下項目的交付工作尚未完全恢復,不過在第二季度,他們與金融機構及公共服務領域客戶簽訂了重大合同,并擴大了在醫療、教育、會議紀要展覽等新興垂直領域的業務。
在介紹云及其他企業收入的時候,騰訊也在財報中提到了“基礎建設”。眾所周知,“新基建”已經成為今年產業界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包括騰訊在內的多個大中小科技企業均在這一塊有所投入。
此前在今年5月,騰訊對外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全面升級“基礎建設、技術創新、研究資源”三大能力,以投帶產促進數字經濟“內循環”,打造騰訊ToB生態。
這方面,云服務可以說是騰訊在“新基建”過程中的典型代表,就在宣布5000億計劃兩個月后,騰訊請愿云計算數據中心正式開服,該數據中心容納超過100萬臺服務器,是騰訊云首個開服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也是華南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新基建項目。依據騰訊的規劃,未來他們還將再建立數個同等規模的數據中心。
在加碼新基建之前,騰訊云的成績是怎樣的?
收入方面,就在去年,騰訊云官方宣布公司的年度收入在前三個季度成功突破百億元,這種實力令很多平臺為之震撼。而依據騰訊發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云業務的全年收入已經超過了170億元。
市場份額方面,騰訊云也在幾年時間實現了不小的超越。依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2019年云計算市場數據,騰訊云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成功擠掉IBM,由2018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5名,而在2017年的時候,騰訊云僅排在全球第18位。
用三年時間,騰訊云成功從十八線踏入了頭部玩家俱樂部。與此同時,騰訊云全球市場份額的增速達到了111%,為全球Top廠商中的第一名。
可以預見,今年騰訊在云服務方面的投入只會多不會少,除了建立和擴充超大型數據中心等,還在借由投資、合作等策略搶占市場,想必騰訊云接下來交出的成績單也會很好看。
微信:不慌
隨著此次騰訊新一季財報的發布,考慮到此前美國發布的針對微信及母公司騰訊的禁令,業界也在擔心該禁令對于騰訊的影響。
依據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數為12.06億,較去年同期上漲6.5%。近年來,騰訊的廣告業務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微信平臺上,這一平臺對于廣告收入的貢獻可以從網絡廣告業務的增長看出。
騰訊方面透露,微信,尤其是朋友圈,是廣告曝光量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認為,微信生態正重新定義中國的網絡廣告,令廣告主可在其私域,例如公眾號及小程序,與用戶建立關系,使其投放可有效維護長遠而忠誠的客戶關系,而非只是單次交易的廣告投放。”
與國內一樣,國外的WeChat的收入多依賴于廣告業務,美國禁令對騰訊有什么影響?就在昨晚召開的業績會上,騰訊相關高管也進行了回應,表示美國收入在全球收入的比重不到2%,美國業務在廣告總收入的比重不到1%,預計中國平臺的廣告業務不受影響。
據了解,雖然微信自2012年就開始出海,但是受制于彼時市面上已經有先行一步、較為成熟的產品,WeChat的環境還是較為艱難的。
截至目前,雖然WeChat海外用戶注冊數早在2013年就已經破億,但是至今仍在使用的用戶群體多為中國留學生以及在當地工作的華人,“水土不服”現象較為嚴重。也因此,當前的微信主要還是活躍在國內和華人圈內,廣告業務等也集中于國內市場,這也導致即使美國、印度封殺WeChat,對于主業務微信而言并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