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學習修復受損神經,給癱瘓者一個“痊愈”的機會!
癱瘓對于患者來說就是一輩子的“痛”,而現在,有一個可以“止痛”機會送到了眼前。
“癱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而在全世界,幾乎每天都有人因為神經受損而不得不面對癱瘓的痛苦。面對這不可承受之痛,大多人都處于對未來的迷茫之中,甚至有人因為不敢面對事實而自殺。
但就在今天,一個好消息從國外傳來,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感覺運動和神經工程中心(CSNE)正在圍繞受損神經開發一種新的技術,他們計劃利用機器學習來治療神經系統受損引起的肢體癱瘓。
過去在這一領域,研究者的普遍治療方法是制造機械手臂或其他輔助裝置,然后讓患者用腦信號進行控制。比如說去年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Andersen)帶領的團隊所做的相關研究。
該團隊先將芯片植入患者的后頂葉(控制動作的規劃),然后通過線纜跟控制機械臂的電腦連接起來,并成功幫助患者進行了喝啤酒、控制鼠標等動作,但此項目仍然存在缺陷,除了有感染的危險之外,大腦對芯片是具有腐蝕性的,需要每隔幾年進行一次手術進行重新植入,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與普遍治療方法不同,CSNE不計劃使用外部輔助設備,而是希望使用可植入的腦機接口,在受損的神經系統部分之間重建連接,使這些部分重新活躍起來。如果設想成功的話,植入的裝置可以在人體內完成從大腦皮層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傳遞的過程,或者將數據通過無線信號傳遞到一個外部的裝置上,經AI處理之后再傳遞給神經中樞。
對于該項目的可行性, CSNE的研究人員表示,人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學習使用植入裝置控制肢體;同時CSNE的軟件也會學習適應患者的神經系統環境。雖說如此,但其中并沒有提及到腐蝕的問題,是暗示該腦機接口的抗腐蝕性很強嗎?
據悉,對于此技術的未來愿景,研究人員稱有望在10年內進行人體實驗,治療中風或神經中樞損傷患者。如果在未來這項成果真的能夠成功,相信會有許多人愿意去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畢竟,“痊愈”對于心如死灰的癱瘓患者來說,在這之前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期愿。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