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醫用小白鼠!現在可以用“迷你大腦”替代了
美研究團隊研發出“迷你大腦”,有望替代醫用小白鼠。
醫用小白鼠是很多實驗中不可或缺的對象,但一直糾纏著人道問題。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迷你大腦”。這種新方案不但更加人道,還能取得更好的測試結果。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迷你大腦”用采自皮膚的“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iPSC)制成,只有蒼蠅眼球大小,透過一般神經網絡發出電力脈沖以互相溝通,與人類思考時電氣化學活動特征相同。
這種“迷你大腦”會引發新的人道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領導研究的毒理學教授哈通強調,“迷你大腦”沒有電力輸入或輸出,“神經元”可自行溝通,并形容它是“思維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說,這一小團大腦無法“思考”,但它們可以產生電信號,并形成自身的神經連接,即所謂的“突觸”,用來測試神經組織移植,或用來進行研究干細胞工作機制的實驗。
相比小動物,“迷你大腦”用作實驗對象更為何時。過往藥物測試中,95%在動物身上有效的藥,到人類身上均變得無效。實驗發現,對“迷你大腦”有效的藥物成功運用于人體的成功率更高。
此外,“迷你大腦”的成本也比飼養小白鼠低很多。只需取少量人體干細胞,便可制造數百個。相信這項研究投入市場將得到不錯的回報?,F在,研究人員已設立公司,希望最快在2016年秋制成首批產品。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