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

巫盼 6年前 (2019-10-07)

他們的研究為抗擊貧血,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思路。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美國醫學家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J·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學(Gregg L. Semenza)獲得了此項殊榮,以表彰他們在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的發現,同時他們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650萬。

氧氣的根本重要性已被了解了多個世紀,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不清楚細胞如何適應氧氣平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三位諾獎得主的革命性的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為抗擊貧血,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思路。

William G. Kaelin Jr

威廉·喬治·凱林是美國癌癥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凱林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與細胞增殖有關的E2F蛋白。之后他研究了希佩爾-林道綜合征(VHL)。他發現VHL蛋白參與缺氧誘導因子(HIF)的標記從而抑制它。氧氣不足情況下,HIF的羥基化程度低,無法正常被VHL蛋白標記,從而啟動血管的生長。這對理解細胞信號傳導做出了貢獻。他的小組還研究了RB-1以及p53癌癥抑制基因。

2010年,凱林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并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Peter J. Ratcliffe

彼得·約翰·拉特克利夫是英國醫學家、分子生物學家, 拉特克利夫主要以對缺氧的研究聞名。1989年,拉特克利夫建立新實驗室后,拉特克利夫小組考察了紅血球生成素的控制,這種物質在細胞缺氧后便會釋放。他們繼而研究了一系列細胞用于感知氧氣的分子事件。

拉特克利夫于2010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Gregg L. Semenza

格雷格·倫納德·塞門扎是美國醫學家,他一直研究生命系統如何利用、調節氧氣。他的團隊發現HIF-1(缺氧誘導因子-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于線粒體呼吸。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在一些癌癥疾病中,能觀察到HIF的過度表達。

關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于1901年首次頒發,歷屆得獎的科學家研究領域分布相當廣,比如截止2010年,有8枚獎章授予了在G蛋白和第二信使的信號轉導這一領域有貢獻的專家,還有13枚授予了在神經生物學領域的貢獻。去年,該獎項則頒給了“發現了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癥的療法”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

截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獎110次,頒給了219位獲獎者,其中共有12位女性獲得該獎項,人數僅次于16名的和平獎和13名的文學獎,是女性得主第三多的諾貝爾獎項。

2015年,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即如何將青蒿素從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降低瘧疾死亡率而獲得該獎項,她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