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領域軍備競賽升級,谷歌、IBM亮最新武器,“量子霸權”有望被打破?

Lynn 8年前 (2017-10-25)

摘要:相較于量子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基于超級計算機的量子計算將占據極大優勢。

近年來,由于硬件工藝技術的發展出現瓶頸,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無法像以前一樣飛速增長,而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樣的問題。在眾多投入到量子計算機研發的公司中,GoogleIBM是有名的競爭對手。

巧合的是,24日,Google和IBM都向公眾宣布了他們在量子研究的最新進展:

Google公布了一款開源軟件Open Fermion,據了解,該開源軟件是基于現已公開的量子計算機平臺來運行的,其中包含的源代碼可以直接使用,它旨在幫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更方便和快速地進行研究。

而與此同時,IBM則宣布他們在一臺經典的超級計算機中成功模擬了56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且僅用了4.5兆兆字節。值得注意的是,IBM是在傳統計算機上實現了超越現有量子計算機水平的量子計算,這個過程又叫量子模擬。

Google VS IBM,看量子計算與量子計算機誰會摘得商用化頭魁?

很明顯這是科技巨頭之間又一次互搏,但是從量子計算機產業發展上來看,Google是在為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鋪路,而IBM公布的研究成果卻更像是一塊“絆腳石”。

那么在當下,量子計算和量子計算機誰會先奪得商用的先機呢?

量子計算VS量子計算機: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量子即基本單位,光的基本單位是光子、引力波的基本單位是引力子,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進展,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物質單位組成,故而量子這一概念實現了世界的大一統,基于此研發的計算機,不言而喻,將是計算機發展的最終歸宿。

正如上述提到的,Google旨在推動量子計算機的布局與發展,而IBM卻將目光轉移到了量子計算上。

Google VS IBM,看量子計算與量子計算機誰會摘得商用化頭魁?

目前,量子計算(又稱量子模擬)是遵循量子力學規律調控量子信息單元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對照于傳統的通用計算機,其理論模型是通用圖靈機。

量子計算機,其理論模型是用量子力學規律重新詮釋的通用圖靈機。

簡單的說,目前,量子模擬是基于傳統計算機上的新型計算模式,是一種軟件開發;而量子計算機卻是一種具有全新架構的計算機,是完完全全的硬件架構。

國外爭相布局商用,國內專注學術研究

據悉,在量子領域有著持續的研究和發展的巨頭公司主要是IBM、Google、Intel和微軟;國內的話,中科院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量子計算機實驗室都一直關注量子領域的研究。

而早在2015年,國際巨頭公司之間就已經開始了這場激烈的量子計算商用化競賽,但是Intel專注硅量子點技術,微軟則選擇拓撲量子計算,兩者都比較冷門,主要的競爭就只在Google和IBM之間。

Google VS IBM,看量子計算與量子計算機誰會摘得商用化頭魁?

值得一提的是,由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 Chris Monroe,杜克大學電氣工程師 Jungsang Kim以及原本供職于美國情報部門 IARPA(“高級研究計劃署”)的 David Moehring一致認為:量子計算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為此,他們聯合創辦了量子計算機的初創企業ionQ ,這也是該領域首家初創公司。

而在國內,是在今年的5月3日,中科院宣布了關于量子計算機的最新進展,他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自主研發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通過發展全局糾纏操作,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和完整的測量。

綜合來看,國內外形勢火熱,棋局已部,但參與者還是很少。而且對于量子計算機商用化有著極大的熱情仍然是幾大國際科技巨頭,國內尚處于觀望狀態。

IBM與Google之爭中,“量子霸權”正在被打破

在今年4月23號,Google表明,要在年底打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可以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實現對49個量子比特的操控,以拿下“量子霸權”。而10月24日,IBM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出了56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水平,這無疑是對Google的一次有力的回應。

此處,“量子霸權”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約翰·普瑞斯基爾發明的詞,它用來表達物理學家為量子計算機設定的一個初步的標準:目前頂級的超級計算機能夠完成5到2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所做的事情,但超過49個左右量子比特后,量子計算機的能力將讓超級計算機(傳統計算機)望塵莫及。

換言之,經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分析研究,只有當量子計算機達到49個量子比特,跨越了這一分水嶺,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量子計算機”。

所以說現在所出現的量子計算機,其實還只是很初級的階段,并沒有達到傳統超級計算機的水平,但是達到量子霸權的水平之后,量子計算機就有可能成為傳統計算機的替代者了。

而IBM最新獲得的研究成果打破了“量子霸權”,在傳統計算機上實現了56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現有的計算機硬件可以達到超級計算機的性能,那么傳統計算機就可以模擬出遠超現有量子計算機硬件架構所能達到的性能,即量子計算不再是量子設備的專利,在傳統計算機上一樣可以實現高速的量子計算。

對于此項研究成果,南加州大學Itay Hen評論道:“IBM的這項研究成果打破了量子計算機49個量子比特的極限,這對擁有量子設備的人來說,他們失去了絕對的量子優勢。”

IBM用此舉告訴我們,現有的量子計算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而量子模擬率先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以可以大膽猜測,伴隨著新材料和更高一步的計算機硬件水平,量子模擬將會首先實現商用。

Google VS IBM,看量子計算與量子計算機誰會摘得商用化頭魁?

大數據處理需求將推動量子計算商用

伴隨著我們對大數據處理需求愈來愈強烈,采用量子的計算方式將會讓大量數據處理過程更加高效。IBM在此方面有著遠見卓識,2016年,IBM就向公眾開放了一款基于云的量子計算平臺——“Quantum Experience”,用戶登錄后能使用一臺5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進行算法或實驗模擬;2017年3月,該公司又宣布計劃建立業界首個商用通用量子計算平臺IBM Q。

現如今,在現有計算機上架構量子計算軟件平臺,以用于云端數據處理,亦不失為一條好的商用之路。

從量子計算機的長遠發展來看,現有的量子計算相關軟件開發和量子計算機的硬件研發成果都是計算機發展之路必經的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技術需要及時的落地以帶來效益,而量子模擬的商用之路確實已經近在眼前。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