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商業化浪潮已開,但有幾個小問題似乎推遲了這個進程

韓璐 8年前 (2017-06-12)

如何保證信號穩定、如何降低成本……這些都是無線充電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今年年初的美國CES上,包括戴爾在內的多個廠家都帶來了自己的無線充電產品。在此之后,作為手機的兩大巨頭,三星Galaxy S8將無線充電作為了一大亮點功能,蘋果方面,關于其配置無線充電功能的傳聞也是一直不停歇。

日前,就在剛剛落幕不久的CES ASIA2017展會上,我們也見到了微鵝等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服務商所的技術展示。從這種種情況來看,“無線充電”技術似乎已經進入了商業化進程。

無線充電商業化浪潮已開,但有幾個小問題似乎推遲了這個進程

細數無線充電的主流標準

事實上,無線充電技術早已經實現,其中,從事“無線充電”技術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像國外的高通、博通、Energous、東芝、富士通等,以及國內的中惠創智、中興、微鵝、聯發科等等。

市面上,無線充電主要通過電磁感應和磁共振技術來實現,在這之下,基于不同的公司、聯盟,更為細分的無線充電標準應運而生發:

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Qi,背后的廠商包括華碩、HTC、華為、LG、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黑莓和索尼。

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Power Mat,背后的廠商和機構包括AT&T、金霸王電池、星巴克、Powermat Technologies、偉創力、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能源之星。

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背后的廠商包括博通、吉爾電子、IDT、英特爾、高通、三星和WiTricity。

不過,在2015年1月,PMA和A4WP兩大聯盟宣布合并,創建一個新的聯盟名稱和品牌標識——AirFuel Alliance。其背后包含了英特爾、金霸王等195家公司和機構。也就是說,在當下,無線充電的主流標準為兩大陣營,一個是WPC,一個是AirFuel。

無線充電商業化浪潮已開,但有幾個小問題似乎推遲了這個進程

逐步踏入商業化,無線充電還需注意幾點

當下,從市面上的一些產品來看,無線充電技術正在逐漸步入商業化的初級階段。講真,當技術實現普及,從專業領域到普通消費者,這將是一個顛覆性的場面。不過,在當下,雖然正逐漸實現商業化,但在這其中,依然有那么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號的穩定性:這其中主要涉及兩點,一個是定位和跟蹤多個移動接收器的能力,一個是抗干擾能力。關于第一點,這是為了保證在無線充電的過程中,用戶不會因為自身的隨意移動而丟失訊號,而后者是為了保證用戶身處干擾環境中時,亦不會丟失訊號,比如在通過電磁感應技術來實現無線充電技術時,外來電磁波對其帶來的干擾等等。

成本的高居不下:不管是Qi還是AirFuel,設備都需要在充電墊的配合下才能實現無線充電的效果,也就是是說,擁有數款移動設備的消費者來說,他們也許需要多個充電墊才能滿足同時充電的需求。

另外,在CES ASIA 2017現場,我們與中惠智創的相關人員進行可交流,從中了解到,一般情況下,那些面向機器人等智能產品的無線充電設備基本上不下萬元。以掃地機器人為例,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相比于只需花幾千塊錢、低電量狀態會自行返回充電處進行充電的產品,無線充電設備的高價是在讓人難以恭維,畢竟我們并不需要掃地機器人隨時隨地處在待命狀態。

無線充電商業化浪潮已開,但有幾個小問題似乎推遲了這個進程

無線充電標準不統一:當前,不管是科技公司,還是傳統家電制造商,在智能家居,他們正在逐步打破之前的通信壁壘,推出“開放”的戰略,像此次CES ASIA 2017,長虹在現場宣布實施“開放兼容”的戰略,促進智能家居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與智能家居一樣,無線充電也面臨一個“亂”的問題。“對于我們來說,這是需要剪掉的最后一根電線。一旦這根電線剪掉,無線充電時代將不可避免地很快到來。”對于行業內不愿放棄技術,從而造成的標準不統一的現象,無線充電技術廠商Chargifi創始人丹·布蘭登(Dan Bladen)曾如此說到。

因為標準的不統一,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在使用某些產品的時候,需要額外購買配件才能使用無線充電功能。對于用戶而言,這是一項繁瑣的操作過程,并不利于用戶體驗。

當前,在手機、智能穿戴產品等小型智能設備市場,無線充電技術的商業化進程走的相對快一些。不過,這在當前還只是初級階段,機器人、無人機、汽車等設備的“無線充電”需求正在加大,而隨著市場的逐漸擴大,“無線充電”技術也必將隨之提升。屆時,關于“無線充電”標準之間的壁壘將被打破,就正如布蘭登所言,當打破行業壁壘,“無線充電”繁榮的時代真正開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