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識別和虛擬現實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鎂客 9年前 (2016-05-17)

情緒識別尚未受到虛擬現實內容開發者的重視,但卻是一個有前景的技術。

情緒識別和虛擬現實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虛擬現實設備如何解讀大腦的情緒表現?NeuroSky和Affectiva這兩家公司曾試圖找到解決方案。

在2014年NeuroSky的實驗項目中,讓實驗者戴上虛擬現實頭盔,再利用NeuroSky的生物技術,可以得到腦電波來解讀情緒。不過,不額外配上心律儀和血氧儀,這種方法的準確率不到50%。這里不得不提,挪威公司Smartbrain最近研發的EmerEEG頭盔,用于在事故現場對傷員進行腦電圖檢查,其檢測腦電波的準確度肯定要比NeuroSky靠譜得多。

與側重于檢測腦電波的NeuroSky不同的是,Affectiva公司選擇側重于人臉面部的研究,今年3月,他們將自產的情緒識別插件植入了Unity平臺,鑒于Unity3D對于VR設備的良好支持,450萬名開發者將有機會將此功能帶入虛擬現實。

雖然兩家公司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將情緒識別帶入虛擬現實還有一段路要走。

兩種方案都難以投入應用

當前的頭戴式VR大多只能提供眼球的跟蹤功能,不能將掃描面積擴大到整個臉部,NeuroSky的腦電波的檢測技術似乎更加可行,然而尷尬的是,較低的準確率會讓數據的價值大打折扣,甚至引導開發者走往錯誤的方向。此外,NeuroSky需要佩戴更多的外設,讓其難以成為消費級產品。

情緒識別內容不足

Unity3D中為VR內容開發者提供了情緒識別的相關插件,但是鮮有人投入這門技術。目前的VR內容還處于傳統思路的轉型期,其整體在豐富度上還未能獲得延展,內容開發者更愿意使用熟悉的方式來構建VR世界,千篇一律的demo就是一個例子?,F實是,情緒識別技術要真正投入到使用中,還需要開發者們不斷的嘗試。

情緒識別和虛擬現實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情緒識別技術現階段還未投入虛擬現實市場,但其背后的商用價值卻很誘人。如果在虛擬現實頭顯中植入的傳感器可以隨時對使用者的情緒進行解讀,廣告商可以更加人性化地投入廣告,在合適的時機展現廣告內容。游戲開發商無需費盡心力地揣測玩家的想法,通過數據的收集,可以直接分析玩家對于游戲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從而相應的調節平衡,設置內購激勵措施,或者增添NPC的交互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整體留存率。此外,在治療心理疾病上,情緒識別技術也將大顯身手。

總而言之,VR的風潮逾越數十年才剛落地生根,情緒識別技術在商業上的應用小菏才露尖尖角。將兩者融合起來尚處在一個試水的探索階段,還需要技術提供者進一步提高準確度,開發者更加深入這門技術以及科技大佬加大資本投入。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