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Vive汪叢青:沒有VR, 5G不需要存在
汪叢青認為,未來VR發展首先就是移動化,沒有5G的話,VR移動化也無法實現。
Vive X DEMO DAY活動剛一結束,HTC Vive的團隊就移師MWC會場,緊跟著他們的是Vive X的初創公司,走馬燈似的活動讓每個人壓力增加,但是他們都明白,機會難得。
HTC Vive X加速器投了67家創業級的AR、VR公司,DEMO DAY中的初創公司,無論從內容角度,還是配件的,還是基本建設,還是行業的應用,五花八門全都有,按他們的話講,在Vive X一年超過外面3年。而6月底的這兩場活動就給了他們,足夠的曝光機會。如此精細化的計劃,幾乎都要歸功于,那個人。
上午10點,汪叢青準時出現在媒體人面前。
“在短短不到一年,我們從零開始,變成世界第一,因為一整年我們都在強調我們是想要建立一個很宏大的VR生態圈。第一批和第二批Vive X加速器的一共67個公司,第三批的申請也已開始。”
T恤、短褲,一身輕松的汪叢青一開講就霸氣十足。
但MWC和VR的結合的趨勢,5G帶來的業態改變,才是這次MWC的基調,5G+VR未來如何發展?開場之后,現場媒體紛紛提出疑問。
汪叢青認為,未來VR發展首先就是移動化
沒有VR, 5G不需要存在;沒有5G的話,VR移動化也無法實現。因為現在的VR更多還是在跟電腦結合的,所以是在家用或者是在公司用,但是長期的VR跟APPLE結合起來需要普及化的,讓大家可以真正帶到外面去用,像大家現在戴的眼鏡一樣,這種情況必須要有個非??斓木W絡,而且一個非常低延時的網絡,這個就是5G給大家帶來的未來。
第二方向是無線化
汪叢青說:基本上每個星期都有一個世界級的大公司挑選Vive來一起合作。我們在去年年底,雙11的時候,已經宣布了TPCast的這個產品。在我們的展臺可以體驗,讓任何人可以在高端的VR里面感受到無線的自由。此次也會展示TPCast的下一版,就是它的BE版給多人一起用。上兩個星期之前,我們剛剛跟英特爾也宣布了合作,用成本更低的方法來把VR無線化。
第三、產業化
讓更多的企業去用它,今年如果到我們的展臺去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做VR的影院,或者是VR的酒店,VR的健身房,VR的設計,VR的教育,VR的醫療都有。所以對每一個行業,其實VR都很有機會顛覆他們現在的趨勢和商業模式。這也是我們覺得有幾個大的方向。
第四、消費化
汪叢青說,前面兩三個星期,特別是在E3里面你們會看到那個消息,就是說現在終于3A級的VR內容現在開始出來市場了。今天我們也會宣布跟《百萬亞瑟王VR》的游戲合作,這個游戲在全世界已經有上百萬的用戶,但現在已經會登錄Vive,也進去登錄我們的Viveport,而且前期都是獨家在Viveport可以去下載。近期在E3大家也應該聽到《輻射4》這個消息,它也是千萬級用戶在全世界的大游戲,現在能看到的好的VR游戲里可能就是一兩個小時,這個游戲有一百多個小時可使用的內容,以前是不存在的。
未來世界誰掌控
汪叢青在之后的MWC演講上表示,現在的手機可能十分吃香,人們使用不同的應用,占用大量的生活時間。但是在未來的10年,它會越來越不重要,它會被在頭上戴著的設備代替。
他認為,未來有三個最重要,一個就是高速度的傳輸(5G),一個就是虛擬現實(包括增強現實AR),還有人工智能,這些都可能改變VR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但VRAR的切換將會更加方便,以后你會戴一個設備在頭上,很像現在戴著的眼鏡。這個眼鏡可以隨時改變,透明的時候就是AR,不透明就是VR。而Vive設備也在進步,設備前面已經有一個鏡頭,可以把現在的世界帶進到VR的世界。
接下去,張叢青把跟VR一起長大的孩子稱作是“V世代”,覺得這一代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發現在VIVE展臺上,年輕人特別多,而且是非常小的,5歲、6歲、10歲的孩子,都去看VR,而且玩得很開心。這些孩子代表我們的未來,而且他們的未來和我們的未來不同,他們不會依賴手機,他們未來會依賴VR和AR的設備。
而在未來他們會變成更聰明的人,工作會因此變得高效,人們可以住在任何地方,而不需要被限制,比如我要是在上海工作我必須要在上海住,不需要,你有一個5G、6G的通訊,加一個好的設備,你可以住在任何島上,你可以住在任何山上,還可以非常有效,而且我會很開心。真正被VR顛覆的未來,就可以讓你達到這個,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它會讓我們體驗我們現在體驗不到的東西,它會給你更多的自由。
這次MWC上HTC Vive獲得了顛覆性設備創新獎,但HTC Vive并不滿足。張叢青在與鎂客網的交談中提到,目前的5G技術的帶寬大概在1G到幾個G,滿足未來VR視頻與VR直播的需求。他概念中真正的VR, 5G還完全無法滿足,HTC Vive已開始展望6G技術。
汪總的話,一旦仔細回味,想想還真令人激動呢!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