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從滿天飛舞到逐步落地,自動駕駛好消息只會越來越多

巫盼 8年前 (2017-05-27)

自動駕駛已經走出概念化正在走向產業化。

“召集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加入聯合研發中心,我們有信心在未來三年推動一百個自動駕駛項目的落地!”

佐思汽車CEO余杰的這番話,在2017中國ADAS與自動駕駛論壇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作為自動駕駛測評和商業化的佐思汽車,和大多自動駕駛行業公司一樣,年輕富有激情,希望能在新生的行業中成就一番事業。

從滿天飛舞到逐步落地 自動駕駛好消息只會越來越多

余杰說,“佐思從事自動駕駛相關工作的員工只有50人,于是我們和北京理工大學智能車輛研究所、北京北科天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學下屬研究所和中科院下屬研究所等,成立了北京自動駕駛聯合研發中心。致力于自動駕駛領域的產學研交流、項目合作和產業化推廣。”

余杰指出,自動駕駛已經走出概念化正在走向產業化,“過去的一年,新生公司不斷冒出,兼并、重組、結盟、分手事件頻頻出現,特斯拉在整個不斷中,積累了1億多公里的自動駕駛里程數據”

Comet Labs發布智能交通研究報告上:全球前14大技術公司里,已經有12家宣布開發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在汽車領域,全球前14家的整車廠之中,已有13家宣布要進軍自動駕駛領域。

業內領先的技術公司以及諸多在近兩年成長起來的初創企業,都對自動駕駛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地推動自動駕駛技術革新的浪潮,主機廠商和零部件以及技術提供商進行深度合作,通過研發技術、升級產品,保持主機廠商在業內的競爭力。

“但自動駕駛系統絕不是一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 余杰認為,只有具備3大特征,才是易于落地的自動駕駛項目:一、限定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項目,而不是公共道路項目;二、應用自動駕駛技術平臺,而不是自我研發;三、先期就擁有場景中實驗車輛并長期收集數據的。

在國家正積極嘗試新區、產業新城和特色小鎮等新型發展之路的當口,低速園區自動駕駛項目更容易落地,國內的自動駕駛創業環境也會更好,率先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機會更多。

自動泊車國標制定有望 自動駕駛將迎來標準高峰

大眾集團一直致力于在2020年左右造出商用SAE第五級的自動駕駛汽車。其全新Sedric概念車在2017上海車展前夕首次亮相國內。

上海大眾駕駛輔助經理馬晉興在本次論壇上對自動駕駛中泊車系統的現狀和趨勢作出了分析。他認為,6個泊車有發展階段,2007年的半自動泊車,2016年的智能泊車,以及2018年即將出現的遙控泊車,2020年的記憶式泊車,最終實現到2022年有條件的自動泊車。

全自動泊車這部分跟自動駕駛相關的,業界認為2025年將出現完全的自動駕駛,那么自動泊車也將到那時候完全實現。

2017年3月份的調查稱,對于國內在售泊車輔助系統裝車前5的是奔馳、大眾、別克,奧迪、福特,豪華車裝備是比較高的,C級車基本上占到10%,超過百分之十三點幾的裝車率,接下來是B級車,然后是A級車,A0級車幾乎沒有自動泊車系統,可以看到一個趨勢——B級車泊車輔助系統裝機率直線上升。

智能交通系統泊車輔助系統的國家標準也有了最新進展,目前正處于匯總工作組成員對草案的返回意見,也正在形成標準立項文件,不過不是強制標準,只是推薦標準。

促進落地 上海年內搭建6大平臺支持自動駕駛

上海國際汽車城是上海市政府“十五”計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作為西部的綜合性汽車產業基地, 它將與東部的微電子產業基地、南部的石油化工基地、北部的精品鋼鐵基地共同構成上海“東南西北”四大產業基地。

上海國際汽車城的李霖博士著重介紹了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的建設進展和規劃。

他說,“上海國際汽車城致力于服務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擁有兩個示范性平臺。第一是在2011年由科技部上海市共同響應的中國首個電動汽車的示范城市,過去的五六年時間內取得很多示范效果,比如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最大的新能源車共享項目,推動共享巴士項目等;另外的是在2015年6 月國家工信部批準的國內第一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

上海汽車城17年的工作計劃,“上海國際汽車城2017年會有相應的規劃和進展,總的來說是準備搭建一個公共的服務平臺,大致6大功能性公共服務平臺:前瞻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產品技術測試平臺;以及上兩個平臺的歸口,作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規范的發言地;第四是數據和信息安全的平臺;五是產孵化和創新集聚平臺;最后是智慧交通和國際合作平臺,推動跟國際相關方面的合作。”

自動駕駛車隊研究性運營 誰獲先機

沃爾沃集團前瞻技術研究部的技術經理劉奇博士對沃爾沃在現有的自動駕駛案例作出分享。劉奇博士說,“沃爾沃集團認為自動駕駛對沃爾沃的驅動力主要三塊,一個是安全,這是我們首要的底線,第二個是生產力或者降本增效,第三條是節省能源。”

在公共道路上卡車隊列行駛的案例中,由一些卡車通過V2V連接,第一輛車是有人來控制的,后面兩輛車可以由車自己控制。好處是卡車隊列行駛間距可以達到0.5米,可以將油耗降低10%以上。但到底多近可以接受?還有許多情況要考慮,有許多挑戰要克服。

從滿天飛舞到逐步落地 自動駕駛好消息只會越來越多

劉奇博士表示,去年沃爾沃參加了歐洲舉行的歐洲卡車隊列挑戰賽,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給后車司機安裝一臺大型平板,可以把第一輛車看到的外部場景傳到后面的車,這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解決了卡車隊列中后車司機行車焦慮的狀態。

另外沃爾沃跟瑞典一家礦山公司合作的研究項目,已經投入了運營,沃爾沃的礦車,需要地面開七點幾公里進到地下1320米的礦里,從礦里把挖出來礦石裝到車上再運回到地面,全程無人駕駛,這個時候GPS沒有任何助力,所以我們在車上用的是激光雷達。

今年沃爾沃集團作在全球有一個大的活動,倫敦站是第一站,會有第二站和第三站,其中第二站是在北京在今年下半年。倫敦站是做垃圾車的自動駕駛,垃圾車通常有兩個司機,一個司機下來之后要把垃圾倒到車上,指揮另外一個司機倒車,這個司機工作強度也算挺大的。倫敦的演示想證明自動駕駛的技術能夠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垃圾處理方式,也同時給工作司機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第一次進入陌生領域這個車還是需要人駕駛的,但是只要你開一次之后這個車可以把路徑記錄下來,在哪一個垃圾筒前面停下來,收集完之后按一個按紐再到下一個地,途中如果遇到障礙它會自動避開繞過再繼續走,所以基本把感知、控制、決策、執行都連起來了,這個項目也投入了運營,客戶非常希望有更多的自動駕駛車能夠投入運營。

在首日論壇上,上海索喜、北京聚速、日本電裝、深圳鐳神、深圳自行、深圳安智杰等公司也在VPU、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技術、AI芯片、光學識別、傳感器、測試等方面在峰會上作出分享。

自動駕駛正在走出概念化,走向產業化。雖然目前技術方案各有區別,但大致趨于成熟,已經能滿足某些場景中的使用需求。誰能率先落地形成商業項目將成為接下來業界的關注重點。此次2017中國ADAS與自動駕駛論壇上不僅能看到廠商之間的合作,也在園區及特色小鎮的項目建設中看到了政府的支持力量。自動駕駛產業大門業已打開,中國力量在其中的高度和影響力,將達到何種境界,鎂客網會與大家一道繼續關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