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商業化,落地關鍵之一是生態圈——鎂客網M-TECH主題論壇北京站圓滿落幕
做出AI芯片只是1%的工作,還有99%的工作在于生態圈的搭建。
8月9日,由硬科技第一產業媒體鎂客網主辦,南京建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IC咖啡協辦,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PARK戰略合作的“M-TECH——AI芯片商業化之路論壇”在北京麗亭華苑酒店圓滿落幕。
本次論壇上,以“AI芯片商業化之路”為核心議題,在鎂客網的主持下,云知聲、地平線、閱面科技、異構智能、華登國際、深蘭科技、云天勵飛、宙心科技等代表性企業,從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等層面和與會者探討了AI芯片研發的重要性,并與現場200多位AI行業人士展開了一場深度交流。
圖 | 主持人:鎂客網聯合創始人薩向東
邊緣計算是未來,AI芯片的出現是一種“順其自然”
有報告顯示,至2025年個人智能終端數量將達到400億,智能家居及其他設備數量增至210億,平均每個人將擁有5個以上的智能終端。
在這些設備的背后,是物聯網。因為物聯網的存在,這些設備能夠相互連接。但是,這還不夠,這并不能體現出人們想要的“智能”,而“AI”的出現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缺漏。
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聯網。在人工智能領域,用地平線智能解決方案與芯片事業部總經理張永謙的話來說,計算正從中央走向邊緣。
圖 | 地平線智能解決方案與芯片事業部總經理張永謙
云知聲研發總監鮑晴峰稱,延遲長響應慢、帶寬不足、能耗大、安全隱私保護限制應用拓展等問題是云端AI所不能解決的弊病。然而,這些恰恰是行業用戶和消費者對AI智能終端的需求,包括本地AI算力的支撐、低功耗、低成本、安全不易破解、跨設備使用等等。
圖 | 云知聲研發總監鮑晴峰
閱面科技聯合創始人童志軍認為,“當前,人們對于數據隱私保護、實時計算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算力漸漸從云端往邊緣遷移。”
圖 | 閱面科技聯合創始人童志軍
這時,能夠滿足以上需求的“邊緣計算”逐步替代云端AI成為了業內的“寵兒”,被視為行業智能趨勢之一。其中,“芯片”作為硬件核心,被所有人重視。
然而,并不是什么芯片都可以的,也因此,針對AI開發AI芯片成為了一種必然。
歸根到底,AI芯片也是半導體行業的一個細分領域。當前,摩爾定律面臨挑戰,半導體行業受到限制,對此,華登國際合伙人王林則表示,AI是半導體行業的第二春,也是下一個戰場。他列舉數據,稱2016年到2017年,半導體市場出現了增長,比如中國市場,半導體增長率從2016年的15.8%增長至18.8%,而這背后的原因就是AI的出現。
圖 | 華登國際合伙人王林
視覺與語音先行,AI芯片浪潮漸起
過去的兩個月內,至少5家AI公司或是發布了自己的AI芯片,或是公布了自己的AI芯片計劃。大方向上,這些AI芯片可以劃分為云端和終端,后者呈現壓倒性勝利;小方向上,它們又可劃分為兩類,分別是視覺芯片和語音芯片。這一切都在顯示——AI芯片浪潮漸起。
云天勵飛對外合作高級經理、主管研究員謝利民說到,“AI芯片是打開人工智能產業化大門的鑰匙” 。在其看來,AI芯片賦予了智能終端速度更快、成本更小的AI算力,將更快推進各產業的智能化。
圖 | 云天勵飛對外合作高級經理、主管研究員謝利民
目前,有部分AI芯片廠商宣布他們已經實現了流片和小規模的量產,另外也有一些廠商把這一計劃提成了日程。比如云天勵飛,他們計劃明年實現AI芯片IPU正式商用化,將之搭載在攝像頭等設備,用于安防、新零售等場景中。
此外,在由王林主持的圓桌會議中,針對AI芯片大規模量產的問題,鮑晴峰表示,相比于自動駕駛芯片等,語音AI芯片將會是首先實現大規模量產和落地的場景,因為語音交互是一個必須的人機交互途徑。或許這也是當前語音AI芯片“火爆”的根本原因。
圖 | 圓桌會議“AI芯片——中國芯的機遇與挑戰”
至于頗受大家關注的自動駕駛芯片,鮑晴峰和童志軍均表示,其最終落地情況如何,具體還要看自動駕駛的等級,相比較而言,用于限定場景內自動駕駛的AI芯片更易落地。
AI芯片于創業公司是機遇,但挑戰也一樣不少
前面也提到,就目前而言,視覺和語音是AI芯片廠商最為青睞的兩個方向。比如語音方面,過去的兩個月內,云知聲、出門問問、Rokid均發布了自己的語音AI芯片。
張永謙表示,就目前的產業中,終端智能的滲透率還不足1%。不足1%意味著,智能終端還有很大的市場尚未完全挖掘,也意味著AI芯片的市場潛力。面對這么大蛋糕,有哪幾個公司不動心?
目前,大到百度阿里,小到各類AI創業公司,均對AI芯片有著拳拳野心。其中,對于創業公司而言,AI芯片還是一個新興產業,這是他們的一個機會。
針對創業公司的機遇,異構智能中國區副總裁謝強說,“這一輪人工智能分為兩步,第一步叫做訓練,這一賽道現在基本被英偉達占領,沒有任何空間留給創業公司;第二步是應用,而高性能、低功耗是AI終端應用之關鍵,這是創業公司活下來的機會。”他表示,通用市場已經沒有什么機會了,未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各種各樣的專用芯片做到極致,并與CPU、GPU等合建系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圖 | 異構智能中國區副總裁謝強
不過,不管公司體量大小,亦或是技術儲備是否強勁,在他們面前,趴著同一只攔路虎——商業化落地。
當前,雖有廠商宣布自己的AI芯片已經實現量產,但多是用于自己的產品,嚴格來說,這并不算真正的“商業化”。
針對創業公司,以自身為例,深蘭科技副總裁王昕磊表示,他們之所以會決定做芯片,一是有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二是自身算法也已經非常穩定。反之,他指出,有些創業公司先做芯片、再找場景,這種做法是不太對的,很難找到、或是在應用場景落地。
圖 | 深蘭科技副總裁王昕磊
另外,宙心科技CEO陳更新也表示,“做AI芯片,做出芯片還只是第一步,這是1%的工作,剩下的99%的工作則在于生態圈的建立,比如平臺等。”
圖 | 宙心科技CEO陳更新
生態圈,這也是今天許多嘉賓在現場提到的關鍵詞。嘉賓之一謝強認為,當前任何一家公司能做到大體量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擁有完整健康的生態圈。這也是國內AI芯片公司所欠缺的,不管是大公司,亦或是初創公司,這是他們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最后
AI芯片,這是一個從2017年跨至2018年的關鍵詞。它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當下和未來智能產業的核心。
如今,尤其是今年以來,聲稱自己做AI芯片的企業越來越多。喧囂之下更需要冷靜思考,堅守本心做產品,才能在行業中拓展自己的天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