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想止住頹勢,首先需要理清產品屬性
2016年,可穿戴設備漸漸走入一個下滑階段,與其說它的冬天到了,不如說它還在摸索階段。
去年,CES展會特地為可穿戴設備開辟了一塊獨立的展館,到了今年,這項“特權”被取消了,原因嘛,相信大家心里是門兒清。
據IDC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場依舊疲軟,整體銷量為2300萬只,僅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長,出貨量則為270萬,較去年同期的560萬下降了51.6%。與此同時,Fitbit先后收購智能手表公司Pebble和Vector,微軟、Moto 360相繼宣布退出智能手環市場……一個個消息砸下來,只見智能穿戴市場的天空一片灰蒙蒙,令人感到茫然無措。
市場疲軟?真正的市場仍在摸索階段
2013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鏡,令人眼前一亮,隨后,一些可穿戴設備也漸漸的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到了2014年,蘋果Apple Watch的推出成為了引爆智能穿戴市場的那一根導火索,一時間,智能手表、手環、眼鏡、項圈等五花八門的產品紛紛亮相,可穿戴設備開始悄然走紅。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是970萬部,2014年為2890萬部,2015年達到了7810萬部,目前2016年前三季的出貨量只有4490萬部,距離前年的市場還差個3320萬部。此前在2016年年初,IDC發布的報告里面稱,預計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較之2015年將增長38.2%,至1.10億部,然而,面對2016年的市場疲軟,預計IDC這次要實力“打臉”了。
當前,在火熱過后,可穿戴設備的續航差、功能單一、無法滿足需求等問題漸漸開始凸顯,由此一來,“雞肋”成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顯著代名詞,尤其是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這兩個占領了絕大市場份額的產品。
面對市場的疲軟,不少人都在唏噓智能穿戴或將淡出市場。然而,就在日前,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團隊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證明可穿戴設備的監測數據可以有效預測疾病,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這一消息無疑帶給了他們一個“起死回生”的希望。
其實,縱然目前的市場再火爆,可穿戴設備依舊處在一個摸索階段,而2016年就是一個類似于洗牌的階段,或者說是洗牌的征兆。在沒有將用戶需求落實到地之前,可穿戴設備市場都不能說真正的起來。
在起步前,市場定位的脈要把準
截止到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可謂形式多樣,不過,看著這一個個產品的宣傳推廣,我們應該能夠發現,不管是何種產品,哪怕是一款智能內衣,其所注重的重點都在其智能的功能或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的智能服務。從市場的反應情況來看,的確,這些智能服務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并引得他們紛紛自甘情愿的自掏腰包買單,然而,在體驗過一段時間之后,等待可穿戴設備的下場就是被置之一旁,甚至落滿塵灰。
以智能手表為例,在廠家的眼里,它首先是一款能夠監測身體數據或是擁有支付等功能的智能設備,其次才是一款手表,而在大多消費者眼里,智能手表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意義的手表,然后才是數據監測等功能。目前,智能手表的“智能”更多的體現在數據監測、收發短信等方面,這些功能讓其有別于一般的腕表。但是,說實話,除了特定人群,并沒有多少人會每天關注自己的身體數據,因而“數據監測”這個功能實際上的意義并不是太大。至于收發短信,這一功能的實現依賴于手機的存在,再加上續航時間太短等問題,在智能服務這一唯一亮點不能落實到地之前,相較于智能手表,在同等價位之下,鎂客君更傾心于普通腕表,既滿足了看時間的需求,續航時間也夠長,更不必糾結于大多智能手表與手機之間依存關系的尷尬。
當下,所有可穿戴設備面臨的問題都是大同小異的,這也就意味著它們的起跑線還是差不多的。在一些廠商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時,諸如Nike、New Balance等一些運動品牌則作為新玩家開始布局自己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以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此時它們的入局并不被人所看好。比如New Balance,作為一家運動品牌,雖然當下智能手表的行情比智能手環好看,但在運動場景之中,后者顯然比前者更適用。由此一來,除了整體市場不明朗的因素,既然已經將運動市場定為主打目標,New Balance此時推出智能手表顯然不是那么的恰當。
當前的可穿戴設備中,智能屬性的光環掩蓋了產品本身原有的特點,而隨著“智能”服務的無力吐槽,產品本身的屬性是顯現出來了,但此時的價值已然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從而淪落成了一個可以說是“四不像”的存在。
“智能”服務還沒有真正落實之前,可穿戴設備的廠商還需以用戶需求為基礎來繼續摸索。在此之前,與其做出一個低不成高不就的產品,不如先從產品的原有屬性入手,將產品的細節進行提升,像延長續航時間等等。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