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意外走紅,成資本競相追逐對象
經歷了多年的潛伏,如今一朝爆發,作為一個明日之星,它已經滲透進生活的多方多面。
近幾年,人們對比特幣的關注熱度逐漸下降,與此次相對的是,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卻意外走紅,成為眾多資本競相追捧的對象。今年以來,關于區塊鏈技術的關注度與曝光度明顯上升,在近期更是達到一個高潮。過去的兩三個月間,見諸報端、網站的區塊鏈報道不勝枚舉,僅僅是昨天,主流網站上就有不下于20條的區塊鏈相關報道。
區塊鏈憑什么受熱捧?
根據知乎上的回答,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BitCoin技術中的核心部分,簡單的說,就是一本記錄了所有交易數據的分布式賬本。以比特幣為例,該賬本:1、存放在互聯網的各個比特幣節點上,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備份;2、里面記錄著自比特幣誕生以來的所有比特幣轉賬交易;3、賬本是分區塊存儲的,每一塊包含一部分交易記錄。每一個區塊都會記錄著前一區塊的id,形成一個鏈狀結構,因而稱為區塊鏈;4、當你要發起一筆比特幣交易的時候只需把交易信息廣播到P2P網絡中,礦工把你的交易信息記錄成一個新的區塊連到區塊鏈上,交易就完成了。
從以上定義中,對于區塊鏈的優勢之所在,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公開透明、不可更改、去中心化、形式靈活多變。
正是如此多的特質,讓區塊鏈成為資本眼中的下一個“爭奪點”,引得眾多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和創業公司紛紛入局。
區塊鏈被用在了哪里?
日前,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和技術服務供應商埃森哲發布一份名為《區塊鏈技術:銀行如何構建實時全球支付網絡》的報告,指出北美和歐洲地區90%的大型銀行都在探索區塊鏈支付技術。其中,30%的銀行正進行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領域的研發或者已進入概念驗證階段,而剩下70%的銀行仍停留在技術研究的早期階段,包括還處于“制定相應的戰略”或者“學習區塊鏈技術”的階段。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銀行對于區塊鏈的喜愛,不過,區塊鏈的青睞者并不只是銀行。
區塊鏈+金融:金融領域應該是區塊鏈的第一戰場,畢竟其所支持的比特幣就是對銀行這一金融大頭的一種顛覆。今年5月,平安集團宣布,與區塊鏈技術前沿公司r3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正式加入r3分布式分類賬聯盟;法國巴黎銀行將推出區塊鏈眾籌平臺,可用于發行迷你債券;此外,將區塊鏈與云服務結合的IBM等科技企業也與銀行之間建立了合作。
利用區塊鏈技術,對于發生的每一筆交易,金融機構都可以進行實時監控,以確保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并且,一旦發生異常,金融機構也可根據區塊鏈中的信息追根溯源,對于信息量極大的金融機構而言,區塊鏈技術為他們減輕了不少工作壓力。
區塊鏈+物聯網: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智能硬件等的發展,物聯網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不過,由于物聯網中的東西實在太多,在很大程度上也使人們對它的管理變的繁重。
早在此前,已經有機構提出要使用區塊鏈技術去管理上百億個物聯網設備的身份、支付和維護任務。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物聯網設備生產商等可以追蹤到自己產品的蹤跡,而去中心化的特質,則使得他們能夠極大地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降低物聯網維護的成本。當前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的例子,比如豐田汽車,他們要用區塊鏈技術追蹤汽車零部件,又比如萬向,他們計劃用區塊鏈來跟蹤電動車的電池,打造一個智慧城市。
區塊鏈+慈善:早先,由于信息不透明以及相關人員的炫富行為,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飽受社會的詬病。不得不承認,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實實在在的解決了這個痛點。
鑒于區塊鏈的公開、共享以及不可篡改,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而節點的分布,讓公眾可以實時監視到每一筆慈善基金的流向,除了讓“慈善”回歸本質,對于慈善機構也是一個樹立、挽救形象的不錯途徑。鑒于此,近年來就出現不少打著“區塊鏈”名頭的慈善創企或項目,比如同心互助網站、螞蟻金服的“聽障兒童重獲新聲”項目。利用區塊鏈技術,像“郭美美事件”應該就會銷聲匿跡。
由于眾多特質,區塊鏈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各方面的需求,也就造就了其當前的火熱局面。當然,區塊鏈能夠涉足的領域還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于發展階段,它的市場潛力還有待人們去繼續開拓。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