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做手術,據說比人類醫生還要好!
日前,機器人進行了一場軟組織縫合手術,效果竟然堪比人類醫生。
近日,人類醫生與機器人在縫合豬小腸的手術上進行了一場PK,要說到結果,可能又要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了,居然是小型組織自動機器人(STAR)完成得更出色。
這場PK的意義非同小可,它驗證了“有監管的自動化”這一廣義概念,同時也驗證了這次手術中使用的技術。即使這般,STAR的發明者還是很謙虛,他們并沒有馬上宣稱機器人就能取代人類醫生。
“雖然我們對于自己手術中的手藝深感自豪,但是,有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結果的機器是非常有幫助的。”研究員之一的小兒科醫生Peter Kim這樣說道。
這場手術名叫“腸吻合”,就是將手術中一小片被切下的小腸重新縫合,要求做到結構緊密、間距規整。由研究人員進行編程的STAR表現很令人驚喜,在實驗室中進行的活體外手術和在一只麻醉豬體內進行的手術都非常成功,縫合線比人類醫生縫補的還要一致,堪稱完美。
當然,目前機器人尚未能夠“單打獨斗”,試驗中40%的時間還是需要研究人員的指導。
這其實也證明了機器人并不會對醫生的地位產生威脅,“我想醫生不會寬心地把病人完全交給機器,然后自己悠哉地去喝咖啡聊天。”Decker說道。機器人會是醫生的好幫手,它可以在手術中負責常規和繁瑣的工作,但卻不至于取代醫生,“你可以想到,如果到了關鍵時刻,醫生會緊密監管機器人。”
現如今,智能機器參與到人類手術中已經不足為奇,在一些手術對象固定的情況下,如骨科膝關節置換、鐳射視力矯正手術和頭發移植等,由機器人來完成關鍵步驟已經成為常規了。不過若是進行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恐怕就顯得有些無能為力了,畢竟體內組織很難被系統追蹤和固定。
Intuitive Surgical的達芬奇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軟組織手術機器人,醫生在控制臺內操作系統,病人體內的機器工具會進行模仿操作。因此嚴格說來,這并不是一個自動化的系統。
STAR之所以能夠應對難追蹤的軟組織,則是因為它的“融會貫通”。它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每一項技術,讓它們都能夠物盡其用,利用近紅外熒光(NIRF)標記構成視覺系統,手術圖像的記錄則由3D攝像頭完成,STAR自己則聚精會神地專注在手術目標上。
STAR只訓練了此次的小腸縫合手術,Kim說:“我們將最好的醫生的技術編程進機器,基于物理學和普遍共識。”
雖然被業界多次肯定,是手術機器人的一大進步,然而從中顯示的局限性也不可忽略。華盛頓大學的自動手術機器人先鋒Blake Hannaford表示由于NIRF標記是由人類醫生來完成,短時間內機器人還不能進入手術室。
STAR手術的醫療意義受到了Hannaford的質疑,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從技術角度看,半自動縫合對手術機器人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但是從醫療角度來看,很多縫合工作用縫合器幾秒鐘就能完成,顯然他們在拿大炮打蚊子。”
而STAR團隊則淡定表示,此次的實驗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動機器人也可以進行軟組織手術,并沒有強求它能完美無缺地單獨進行手術。當然,他們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能夠與現代商用醫療設備融合,共同推動現代醫療的自動化。
Kim說:“現在無人車將要進入我們的生活,最開始是自動停車,然后又一項技術可以告訴你不要走錯車道。很快,你就會有一輛自己駕駛的汽車了。”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手術機器人真能被委以重任,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