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上半年虧損20.5億港元,國產手機廠商路在何方
7月8日,酷派發布了一則標注為“盈利警告和內幕消息”的公告。公告顯示,預計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6個月預計虧損20.5港元。
7月8日,酷派發布了一則標注為“盈利警告和內幕消息”的公告。公告顯示,預計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6個月歸屬于股東的未經審核的利潤將出現約20.5億港元(約合17.67億元人民幣)的虧損??崤煞Q,與201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相比,銷售將分別減少40%和10%。而銷售減少主要因本地智能手機市場衰退及競爭激烈,同時業務重組及零售渠道仍未為改善銷售表現帶來顯著成效。
從親密到分道揚鑣,奇虎、酷派合作終結
不少媒體同行將此次酷派虧損的真正原因歸結于與360的糾紛,這二者從敵到友,又究竟發生了什么?
14年,奇虎與酷派達成了戰略聯盟成立合資公司奇酷, 360將持有奇酷45%的股權;
15年4月,樂視發布在北京發布樂1系列手機,宣布進軍手機市場;
15年6月,樂視耗資21.8億元入股酷派,占股18%,成為酷派第二大股東;
15年8月,360在整合酷派資源后發布了奇酷手機,樂視手機與奇酷手機同臺競爭;
15年9月,因樂視入股酷派一事,360將奇酷公司占股的49.5%增至75%,酷派持有的奇酷股份由50.5%降至25%。360獲得了對奇酷的完全控制權,就此,二者分道揚鑣。
16年6月,“第三者“樂視以10.47億港元再次購買酷派11%的股份,持股份額總計達到28.90%,晉升酷派第一大股東。
雖然表面上和360一波三折的合作并未給酷派帶來賬面上的虧損,反而由于入股等合作有一定資金進入,但實際上酷派損失的是最為寶貴的時間,特別是這兩年各國產品牌手機大走互聯網模式,酷派錯過了這一“關鍵時刻”。
手機市場競爭加劇,酷派腹背受敵
從2013年開始,運營商大幅降低渠道補貼,“中華酷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而小米、魅族等互聯網基因明顯的手機品牌則迅猛成長起來,他們不僅利用成本低廉的線上渠道快速占領市場,更深諳這一時代的營銷法門。
互聯網手機品牌作為后起之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前浪拍在了沙灘上——除了華為以外,中興勢頭開始明顯減弱,聯想一直走下坡路至今仍未翻身。
2013年中后期,“百花齊放”的國產手機又拉開千元機市場大戰。這一市場逐漸從小米、華為、大神三家變成多家混戰,廠商們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國內,紛紛涌入印度等新興市場。
2015年期間,小米、華為、魅族、360奇酷坐鎮國內品牌新四強,被媒體調侃為“花旗小妹”。但“花旗小妹”的寶座并未坐穩多久,互聯網銷售紅利便迅速下滑,行業洗牌在即。
進入2016年,線下渠道重新起勢,OPPO、vivo厚積薄發進入第一梯隊。新四大天王“華米OV”(華為、小米、OPPO、vivo)橫空出世。對于酷派而言,旗下互聯網渠道品牌“大神”在被360入股后,就被周鴻祎整合進360奇酷中,酷派未料到最終為他人作了嫁衣裳;自己孵化的線下獨立品牌ivvi,先天造血不足,隨波逐流了。
在面臨旗下線上品牌被吞食,線下品牌尚未成熟的的境遇下,上半年財報巨額虧損的酷派也許只能期待與新歡”樂視“的聯姻能夠擦出更多的火花了。
國產手機廠商路在何方,精品化、差異化競爭或是唯一出路
360找酷派,是看到酷派的硬件生產、供應鏈、分發渠道等,可以彌補360的短板;即使是成立了合資公司奇酷,在產品定位和風格上并未產生自己鮮明的特點。而合作中因資本的攪局而最終分道揚鑣也令人唏噓不已,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下了這么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手機廠商又何嘗不是如此。
隨著傳統的 “中華酷聯”格局解體,新四大天王的降臨,手機產業發展再次迎來新的變局??崤蛇@樣的傳統手機廠商單純依靠硬件盈利的模式走向盡頭;外觀設計、用戶體驗、差異化功能讓不少手機廠商看到細分市場廣闊的前景。vivo和OPPO的成功不是偶然,利用精品化路線來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產品線涵蓋了高中低各個檔次,實現了對品牌的溢價。
酷派在謀求轉型時忽視了自身品牌的差異化定位,一味地追捧早已過時的“性價比”、“大而全”的風格,最終造成虧損也就不可避免了。
差異化和精品化絕非空談口號,最終不管是產品的價值還是品牌的溢價能力,都會體現在產品價值上。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