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取得溶瘤病毒M1研究新進展,為治愈腫瘤帶來曙光
預計相關藥物將在2018年投入臨床使用中,用于腫瘤治療。
24日凌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題為《靶向VCP增強溶瘤病毒M1的抗癌效應》一文,標志著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及其團隊在溶瘤病毒M1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據了解,該團隊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課題組已經利用非人靈長類的食蟹猴證明了溶瘤病毒M1的安全性。據悉,他們在食蟹猴身上注射了18次該病毒,并密切記錄該食蟹猴的日常表現、生化指標等數據,結果表明半年內食蟹猴無任何不良表現。研究團隊又進一步對其進行MRI檢查,結果也無任何異常。
其次,研究團隊發現了具有精準生物標記物的溶瘤病毒M1增效劑。實驗中,研究人員在數百種臨床抗腫瘤小分子化學藥物中發現了一類小分子化合物,它能顯著增強M1的抗腫瘤活性,增幅高達3600倍。此外,研究團隊已經在小鼠肝臟和腫瘤細胞培養組織上驗證了該化合物的有效性。
最后,該團隊還證明了該溶瘤病毒M1可以引起腫瘤之間的內斗效應。溶瘤病毒M1可以誘導腫瘤細胞釋放具有細胞毒性的因子,進而殺傷這些細胞周圍尚未感染溶瘤病毒M1的腫瘤細胞,然后研究人員利用第二線粒體激活因子類似物(SMCs)聯合這些細胞因子,強化細胞因子的殺傷效應。學術界將此效應稱為“旁觀者效應”?,F有的腫瘤細胞殺傷手段包括藥物的直接殺傷和免疫細胞介導的殺傷,而這種SMCs和溶瘤病毒M1共同觸發腫瘤細胞間的“自相殘殺”,可以認為是一種殺滅腫瘤的全新方式。
據悉,該研究備受患者、廣州省領導的關注,并獲得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支持?,F階段,顏光美教授課題組正在進行新藥申報前的臨床前研究,他表示,有望2018年申請臨床試驗批件,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屆時,部分受試患者就能最先采用這一藥物。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