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不把AI內涵說清楚,就是忽悠 | 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
李德毅稱,制造、教育、醫療和金融這個四個行業,是值得我們當前用人工智能好好做一把的產業。
6月1日,以“深度視野,對話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在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召開。
本次論壇,大咖云集,匯聚了李德毅、周志華、凌曉峰等多位中、新方院士,以及科大訊飛、小i、云知聲等企業代表。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發表《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行業趨勢》的主題演講。
圖 | 李德毅
李院士開始就拋出了問題:AI成熟了嗎?AI今年在哪個階段?會不會又有一個冬天的到來,作為學者是怎么看人工智能?
隨后他談了AI對制造業、教育、醫療以及金融業的沖擊,以教育為例,他提出幾點問題“今后我們還要不要花那么多時間去學習外語?以后還要高考嗎?未來學校是不是會出現很多機器人老師?”
而從AlphaGo到圍棋腦,李德毅院士還再三強調了我們要對AI有敬畏之心,“不要說我們做的東西是最智能的,大家不能看熱鬧,要看門道。做事情要務實。”同時,他表示他現在在做的工作是駕駛腦,而無人駕駛會深刻改變生活。
最后,李德毅院士反問“為什么AI可以脫離智能信息技術而成為一個新的時代? ”他強調因為AI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但如果不是把AI內涵說清楚,就是忽悠。所以,李德毅院士總結AI的內涵包括: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 同時,李院士強調要防止各行各業穿上AI的馬甲,把AI“鬧”大,而不是真正的發展壯大。
以下,是李德毅的演講實錄:
今天,我想務實的討論一下,人工智能在中國、在新加坡、在全世界到底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兩句話總結一下,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界對AI的理解: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講的是AI自身;
社會發展的加速器,講的是AI+,是它的賦能作用。
尤其是第一句話,我覺得國內有很多同行、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AI到底是什么,只是把它當作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口號在喊。但我們實際應該做的是,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人工智能里,到底有什么?
六十年過去,AI在經歷兩個寒冬之后,終于迎來第三個春天。一周前,習主席問了我一個問題:人工智能成熟了嗎?
作為一個學者,我認為,今年人工智能能火,是因為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這些可以直面現實問題并能夠解決的新一代產業開始落地。
可以看到,今天的勞動工具已經轉向了基于數據、信息、知識、價值和智能的智力工具。我一直認為,人工智能是以它的柔軟,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在改變著世界。
我用兩個例子來證明人工智能的偉大,第一個,圍棋腦,AlphaGo是代表之一。
從研發到比賽,不到兩年的時間,AlphaGo就戰勝了人類世界冠軍,使得人們突然發現對人工智能要有敬畏之心。而一個人類圍棋天才,想要成為圍棋高手,
即便是柯潔,也用了13年。
AlphaGo之后,又出來一個新的程序叫AlphaGo Zero,它不再向人類學習就可以戰勝人類冠軍。
而如果我們把AlphaGo和IBM下象棋的程序放在同一臺計算機上,讓計算機同時戰勝兩個人類世界冠軍,它也是做得到的。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要培養一個人,讓他成為圍棋冠軍,又是象棋冠軍,何其難矣。所以,對圍棋腦,我們不能簡單的無知無畏,要有敬畏之心。
第二個例子,就是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駕駛腦,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會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甚至是生活方式。當所有的共享汽車都是無人駕駛汽車,我們的城市應該怎么去規劃?還要三環、四環、五環嗎?還要那樣的輻射道路嗎?還要買學區房嗎?這個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
除此之外,人類的司機拿個駕照非常簡單,即便你沒怎么開上路過。但現在Apollo的無人駕駛一千英里只0.2次的人工干預,北京到深圳來回不要一次人工干預,我們卻不給它發駕照。AI也會說,你們對我們不公平,我們是機器人,就不給我們發駕照?
所以交通部門邀請我去擔任特聘顧問,研究該怎么給無人駕駛發駕照,發C照、B照,還是A照?
尤其重要的是,當我們通過云計算,在我們的云上放一個駕駛腦的話,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活地圖”。任何人去到一個新地方,只要下載一下“活地圖”,就可以和當地人一樣了。
而現在的問題是,到底人工智能里面能干什么?
我個人認為,人工智能的內涵有四大塊:
第一、腦認知基礎,是人腦啟發的人工智能,因為腦科學一直是一個認知之謎;
第二、就是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
第三、是自然語義處理與理解;
第四、是知識工程。
我認為,第三個是很重要的。每個企業家都可以想想,你是一個智能企業嗎?百度李彥宏說:我們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公司。但你看看他們的產值,老百姓都會認為它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它只是正在向人工智能轉型。要防止各行各業都穿上人工智能的馬甲,把人工智能的量鬧大。
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如果南京真正的是一個智能產業的基地,我想問,在財務報表上,工業機器人占多少?農業機器人占多少?交通機器人占多少?服務機器人占多少?醫療和康健機器人又占多少?
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因為達芬奇機器人,中國的醫院成了美國人的市場,就好像當初我們的汽車成了美國人的市場一樣。我們只是拿來用,而機器人不是我們制造的,甚至在里面增加一個機械臂都做不了。我們這不就是既丟了市場,又拿不回技術了嗎?又比如康健機器人,現在的市級醫院、甚至縣級醫院的醫療設備很多都是進口的,你的制造業哪兒去了?如果你能做出類似于達芬奇機器人這樣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值,那你就厲害了??晌覀冇袉??
再者就是服務機器人,這個覆蓋的范圍就很寬了。最后是太空和國防機器人,以及交通機器人,真正的產值在這一塊。當然,機器人還有很多輻射性的產業,像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等等。
我覺得,我們不要光開大會,要開小會,開專家的會、企業家的會,尤其是像中新高峰論壇這樣一個好的會。兩國政府給我們創造條件這么好的科技生態島,就應該發揮它應用示范的作用,把人工智能的形態給全省看一看,給全國人民看一看。
假如這個島上的醫院、法院、養老院、無人市場,都能夠做應用示范的話,我覺得還是蠻有看頭的。
智能科學技術跟我們東方華人有更大的親密感。像漢語的輸入,從當初變成計算機編碼輸入,到現在的智能輸入,多大的變化?外國人都不相信我們能夠把漢語、各種少數民族的語言弄得這么好,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最后講一講人工智能如何以潤物細無聲的柔軟改變世界。對這個小島,對整個“231”區,亦或是對整個江蘇省,我們可以做什么?我感覺到有四個行業值得好好做一做:
習主席剛講了“三個第一”——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驅動是第一驅動;創新發展是第一要務。加在一起變成四個字叫“創新驅動、智能擔當”。
直面解決現實問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起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人類的認知力和創造力,成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新的切入點,成為先進社會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如果向社會要價值,光靠物質和能量,我們會消耗得太快,大自然會懲罰我們,所以為什么不在認知上多解決一點呢?
智能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源頭供給能力的時代需求。宋健委員長在1993年的時候曾說“人智能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但是大家記住了第二句話,卻沒記住第一句話。
再看另一個國家講的話,這句話值得中國人深思,說“中國人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卻沒有能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智能資源”。
我們將來制造的機器人是由人類管著的,如果人的智能不高,他的機器人的智能也不高,最后培養出一批低智能的機器人就慘了。
當前人的素質和智能產生的大數據,正是訓練機器人素質和技能的前提條件。
第一個行業是制造業。旁邊的韓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機器人531臺,而中國式49臺。我們不能光講大話,如果連工業機器人沒有,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制造強國呢?
現在評價公司不是比人頭的時候了。比如奧地利,一個人的工廠占全國企業的三分之一,而我們中國的夫妻店也占不了三分之一。將來,評價一個工廠的指標是用了多少機器人,而不是用了多少人。人要去做更高的創造,所以教育很重要。
我剛才遇到一個德國人,他總是讓我講英語,我說我熱愛母語。除了專門從事外語研究的,多數人都是把外語當工具學,對于后者,我覺得直接用科大訊飛、百度翻譯好了。這是對我們教育的變革,也是我要說的第二個行業。
馬克思曾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什么叫智能?就是人類獨特的語言,尤其是文字。如果沒有做到語義理解,光合成語音是不夠的,所以語言是我們內涵的四分之一。
高考對我們中國的教育事業來說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但以后還要高考嗎?我想到一個道理——機器必然比人做的好,而比不過一個機器人的我們情何以堪?所以高考就要考慮改革。
什么叫教育?教育是傳授知識、掌握知識和考知識嗎?不一定。我認為這個要改,不能讓學生太累。
我們人工智能學會剛剛成立了一個中小學工作委員會,有一個老師介紹說他在中學里面教學生學深度學習算法,我覺得不行,孩子們應該多玩一玩,要玩出智慧,不能給那么多負擔。
我講句話“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智能教育,回歸本科”。中國的現狀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在研究生階段,因為本科就沒有人工智能專業,一個大學生拿120個學分才能畢業,頂多選修四門人工智能的課,結果到社會就發生脫節了。
所以我這里提議,人工智能教育要回歸到本科,延伸到高職。將來那么多機器人為我們服務,沒人維修怎么行?
我還要提議,每個學校有學校的歷史,不要統一。現在我們中國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成風,大概有40個人工智能學院剛成立。成立了之后干什么?怎么學?跟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工程、自動化工程什么區別?教材在哪里?教具在哪里?教師是誰?這些都是嚴峻的挑戰。
另外,我還提議,在語言類大學成立語言智能學院。我跟劉慶峰(科大訊飛董事長)說,我天天用你的翻譯器,慢慢的它就應該是我的個性化翻譯器。因為我用人工智能單詞很多,我的語音也是江蘇口音的普通話,機器只要熟悉以后就能夠很快翻譯了,因為它是不斷學習的。
第三個就是醫療。排隊幾小時,看病幾分鐘,拿藥一袋子,過度醫療,藥沒吃完病好了,讓老百姓花冤枉錢,這是我們現在看病的情況。人工智能將會使得病人找到醫生不再困難,我認為以后所有人的初診一定是機器人給你看病。
人工智能將會實現醫療三級跳,給老百姓帶來最大的獲得感,不是把錢都用了,推著車子到處跑,終于找到一個醫生,結果孩子的病到晚期了。所以我們應該發展專家系統。
我跟東南大學做了一個認知障礙早期發現機器人,玩小孩子玩一個游戲就能知道他有沒有自閉癥,判斷指標可以是兩眼是否發呆、是否不太愛講話等等,這些通過機器人并不難發現。
另外,我們身邊的醫療機器人還有微創手術機器人、護理機器人、聊天機器人、醫療影像設備診斷機器人等等。我覺得,如果南京市想要把智能產業做到100億,只要做這一系列智能醫療產業就可以了,這才是一整塊醫療。如果只是把什么東西都往島上放,那就做不出特色。
最后一個是金融,人工智能必將沖出金融。
在科技生態島上怎么體現我們的金融?這里面有幾個問題,金融欺詐和洗錢。
人的思維能力大概有四大塊,其中有兩塊,一塊叫做推理能力,根據公理系統推理出特定案件的特定解,專家系統就是這個原理,即通用問題求解。
另一塊就是統計物理學歸納能力。一個人做了100個交易,從來沒有跟某一個人發生關聯,突然打了100萬過去,肯定有事,這叫異常關聯發現。做這個不難。所以我覺得,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生態科技島上沒有銀行,我們可以辦理無人值守銀行、投融資決策輔助機器人、金融欺詐發現機器人等等。
接下來談談愿景。在這個星球上,機器人“新人類”正發展成為人類的伙伴,他們有智慧,有個性,有行為能力,甚至還有情感。
我們人工智能學會有40個專門委員會,分門別類地討論各個方面。我們希望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能夠在南京,能夠在這個島上做出我們的貢獻。
我已經七十歲了,我的印象中,計算機、互聯網對我的改變非常大。我1983年拿到一個博士學位的時候,為了給家里打個電話,因為要從北京電報局轉,前后總共打了四個小時。如今,微信已經打破了時空界限。計算機、互聯網對我的變化很大了,但是我預言,今后幾十年的變化會比這個還要大,所以我們要有想象空間。
只有原創性的智能科學技術,才能讓我們成為機器人產品和機器人市場規則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導者,才能在WTO談判時,在人家提高關稅時,有我們自己的定力。我們有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好的體制、這么大的市場和這么聰明的人民,我們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就目前來看,以人為本。在人機共舞的時代,人類是領舞者。
謝謝大家!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