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無人工廠”60個機器人可抵600人工作量
伴隨著大規模轉型和高度不穩定的勞動力,為了滿足全世界對廉價電子產品永不知足的需求,我們不得不依賴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才能彌補差距。
據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媒體(所以強調“據說”)——《人民日報》上所刊登的一篇文章報道,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用60個機器人替換了大約600名原流水線工人。這家公司位于深圳北部一座無序發展的工業城市——東莞,實行這一措施將使制造誤差減少為原來的1/5,并提高生產率250%以上。
文章稱,這是“東莞第一家無人工廠”,并且也是區域工業自動化綜合規劃——“機器人替代人”項目的開始。
根據文章描述,其他在工廠里制造“手機模塊”的機器人包括“無人運輸卡車”和一些未加詳細說明的自動化倉儲設備。報道稱,機器人的引入使生產能力從每人每月8000個模塊提高到21000個,使次品率從25%(?。┮陨辖档偷讲蛔?%。
很明顯,工廠里仍然有人類工人,但是大多數都不從事實際的流水線工作。“技術員工只是坐在計算機前通過中央控制系統進行監控。”
東莞市計劃到2016年完成1000到1500個“機器人替代人”項目。這一計劃(如果每一個項目的完成規模都和上面的例子相似)將會大大地提高生產率和生產質量,同時也會讓將近100萬人因此失業。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關于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非官方來源的信息,我們就會清楚地知道中國還是相對依賴于非技術性勞動力,并且即將開始激進地向工業自動化轉變。到2017年,與歐盟或北美相比,將會有更多的機器人在中國生產企業里面運行:預計超過40萬個作業單元。綜合大環境考慮,目前中國的制造業配置中,每1000人中僅僅有3個機器人。這一比例德國是中國的5倍,而日本則是中國的10倍以上。
盡管《人民日報》并沒有荒謬到完全虛假的程度,但是,但我們也并不完全相信《人民日報》所描述的。不過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以下情況是真實的: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任何地方,從事這類工作(非技術性的勞動力密集型工作)的人遠遠不足。
伴隨著大規模轉型和高度不穩定的勞動力,為了滿足全世界對廉價電子產品永不知足的需求,我們不得不依賴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才能彌補差距。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