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

周彤 9年前 (2016-03-24)

商業文明與倫理道德的沖突日益顯著,人類該何去何從?

首先聲明,筆者是個十足的科技毀滅論患者,重度的,年少無知時,曾經無數次的幻想過諸如機器人占領地球,超級病毒毀滅人類等末世場景,對于人類是否有意識有能力掌控手中的力量存在的深深的憂慮......

人類的文明歷史,從石器時代一路走來,既沐浴過輝煌,亦沉寂過黑暗,在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后,科技之光徐徐閃耀,人類猶如拔足狂奔的巨人,從此“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似乎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個又一個奇妙又偉大的發明創造噴涌而出,人類的未來之路,似乎光明且美好。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2

然而,偉大的蜘蛛俠彼得帕克的叔叔曾經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我們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時,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對此的責任在哪?我們是否對這樣的能力充分了解?我們是否對這樣的能力足夠可控?

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沖動,戰爭與和平。當超級大國們手握足以毀滅地球一百次的核彈時,當人工智能程序已經足矣戰勝人類的最強大腦時,當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手持武器在山嶺森林自由奔跑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把握,能去平衡人性與機器的殺戮之心?

我很怕,我們不能!

但科技,無法停步!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3

偉(niu)大(bi)的事情,自然要由偉(niu)大(bi)的公司來做。雖然不能造核彈,但造機器人,玩人工智能,研究長生不老,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是可以搞搞的,這家神奇的公司叫——Alphabet。

提起Alphabet,可能很多不太關注科技行業的人對此并不了解,但提起Google,相信即使是成長在祖國大好環境中沒用過Google搜索服務的年輕一代,必然也是有所耳聞的。如今,Alphabet誕生,成為了Google的母公司,當然,不止Google一家公司,請看下圖: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4

搜索、Gmail、Map、Android、YouTube、Glass、Now、Books,Wallet、Chrome、Wear、Nest,等等,還是讓我們來舉幾個栗子吧。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5

DeepMind的AlphaGo以4:1戰勝韓國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程序攻占圍棋這項人類智能最后的城頭堡,還不知道輸的那一局是不是故意的......嗯,Alphabet旗下的!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6

波士頓動力的Atlas擬人機器人,記得不久前還是四條腿的狗,現在已經是兩條腿的“人”了,這平衡性,這靈活性,這力量性,如果再配一把武器......嗯,Alphabet旗下的!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7

Googele X實驗室的明星項目無人駕駛汽車,已累計行駛里程228萬公里(截止2016年2月),每月模擬“行駛”300萬公里,據說不久前出了一次全責事故,“以為巴士會讓一下”然后就撞上了,不過研發人員說問題不太,只要調一下算法......嗯,Alphabet旗下的!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8

California Life Company,簡稱Calico,所做的是以醫療方法對抗和老化相關的疾病,不過時代雜志稱其在某財團支持下,有個前衛而大膽的目標,延長人類壽命......嗯,Alphabet旗下的!

以及,還有,很多,比如,不知是生是死的Google Glass,偏慈善性的非營利項目Loon互聯網氣球,聽上去就高大上的量子計算機研制計劃,......

下面,是見證神奇的時刻,目前的情況是,在Alphabet旗下,除了Google之外,其他多數公司幾乎都不!賺!錢!而且還很!燒!錢!

也就是說,Google依靠一己之力,供奉大量的資金,輸血給母公司,情懷也好,玩票也罷,在暫時不產生盈利的情況下,將觸角深入到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在放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最具潛力市場的情況下。

那么,Google是通過什么來賺大錢的呢?不要懷疑,跟百度一樣,廣告!當然,只是核心業務一樣而已,Google并沒有去開貼吧送外賣。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9.

根據Google母公司Alphabet最新公布的財報,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第四財季內,Alphabet的合并營收達到21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81億美元增長17.8%,其中廣告營收仍是Alphabet的核心業務,增長近17%,至190.8億美元,占總營收的90%左右。

而在截至12月31日的財年內,Alphabet非核心業務總營業虧損增至35.7億美元。

得確,筆者非常崇拜Google這家公司,甚至已經達到跪舔的地步,為人類謀求福祉,Google是偉大的,對前沿技術的無限追求,Google是堅決的,或許這些尖端的研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不會給公司財務帶來任何正向的收益,但從長遠來看,卻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改變。

只是,這樣的改變,福兮禍兮,猶未可知。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10

Don’t be evil! —— Google

一直以來,“不作惡”是Google引以為傲的精神信仰,意在于讓Google成為與眾不同的公司。這一價值觀在Google公司于1999年成立之初就被提出,并于2004年被寫入公司的首次公開招股書中,這么多年過去了,盡管批評者們常借此評判其并未總能遵守這一點,甚至喬布斯都抨擊過Google所謂“不作惡”信條完全是“扯淡”,但是,這并不妨礙Google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勸人向善的,這與“不作惡”的信條高度契合,但是商業皆言利,如果在客觀上,商業利益與個人信仰產生了沖突,那在逐利者眼中,又該如何抉擇?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商業文明與倫理道德的沖突也日益明顯。筆者依然清晰記得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出世所帶來的廣泛討論和爭議,人們擔心一旦克隆技術成熟應用到人類身上,將給人類社會帶來顛覆性的倫理問題,這樣的爭論,到現在也沒有停息,而且這不是一家商業公司單單從技術上能去解決的問題。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11

Google現在的研究包含了機器人、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等等前沿方向,還有無數掩藏在Google X實驗室之內目前依然不被外人得知的黑科技,這里每一項技術成熟之后,都將面臨與人性、倫理、道德、法律各個方面的沖突,同樣,這不是Google從技術角度能去解決的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是目前Google最為成熟最接近商用的高科技產品,而且全球已經有無數的公司投入了這個研究領域,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出現某種緊急情況,在無法有效剎車的情況下,必須要撞向人群,一邊是垂髫稚兒,一邊是耄耋老翁,算法該如何抉擇?選擇性還是隨機性?或者,一邊是一個人,一邊是一群人,又該如何抉擇?在人性的抉擇中,尚且無法去對幼兒與老者的價值作出判斷,又怎么要求機器去對個體與群體的價值作出衡量與選擇呢?

當AlphaGo輕松戰勝李世石的那一刻,筆者對此的憂慮遠勝于驚訝。據AlphaGo研發公司DeepMind的CEO Demis Hassabis所言,“我們只是教會了AlphaGo圍棋的規則,然后設計了算法讓它去自我學習,之后它為什么會下出這一步棋,我們暫時也不知道”。圖靈測試的魔咒如幽靈般的出現了,人類終于設計出了自己都不了解的東西,而更加可怕的其實不是機器通過圖靈測試本身,怕的是機器“故意”不通過圖靈測試,當它們具有“欺騙”和“偽裝”這種生物才有的特性時,才是我們恐懼與畏懼的開端。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12

生死平衡,當平衡被打破,人性的善惡,皆被釋放,技術本沒有對錯,但對錯自在人心。

就在筆者行文時,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Alphabet內部正在考慮出售波士頓動力公司。商業公司被收購后再出售本來是十分正常的商業行為,此前Google就把收購的摩托羅拉肢解后再分批出售了,但此次出售波士頓動力,卻有著區別于以往的背后原因。

前文提到,Alphabet旗下不賺錢的公司多了,沒必要擔心再多一家波士頓動力,而且機器人是Alphabet十分看重的研究方向,路線上也是重中之重,再者,之前網上曾曝出過波士頓動力旗下多款機器人的視頻,也在一定意義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于情于理Alphabet似乎都沒有賣掉它的理由。

筆者綜合分析認為,分歧與恐懼,是Alphabet醞釀出售波士頓動力的深層次原因。分歧在于,波士頓動力原來是為軍方提供機器人研究的公司,被收購后才轉向民用研究的,但是公司高層在方向上的分歧依然存在,而且從目前的已經成型的幾款機器人的形態看,似乎依然有著軍事應用的影子,這點是Alphabet也有所畏懼的。而且就算是就著民用的角度去看待,在機器人功能愈加完善之后,是否有可能代替人類的某些工作,從而沖擊到就業,也是人們所擔憂的,政府高層人士有可能會給Alphabet施加某種壓力。最后一點,在AlphaGo戰勝李世石之后,圍繞著人工智能應用的爭議也很大,人們會自覺的聯想,一旦將AlphaGo與Atlas結合起來......

于是,無論是順應“民意”,還是迫于“官威”,出售波士頓動力似乎也是一個合理的舉動了。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13

也許,這就是平衡下的制衡,但制衡不是阻礙技術的進步,出售一家公司,也并不會延緩相關技術的研究發展。

制衡的也不是一家叫“谷歌”的公司,而是所有以技術為導向卻能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的行為。

這需要商業公司、政府機構、專業組織、民間團體多方配合,從法律、道德、倫理角度出發,謹慎、公正的作出決策,把技術的惡魔關在籠子里,而讓技術的天使來為人類服務。

生死平衡,誰來制衡“不作惡”的“谷歌”?14

最后問一句,迎接一個充滿新奇與未知的未來,你別無選擇,但你準備好了么?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