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份額首次下滑,華為強勢逆襲
iPhone7發布在即,不利數據頻繁涌現。國產手機銷量猛增,虎口奪食,終逆襲。
前幾日,我們鎂客網報道了過iPhone 7的最新消息,可以確定的是新款iPhone的容量起步為32GB。在Counterpoint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為10.8%,同比下降1.2%。而通訊巨頭華為則以17.3%的優勢占領第一,增速高達11%除華為外,一直悶聲發財的藍綠大廠Vivo、OPPO攜手小米拿下市場的總計53%份額。
今年年初蘋果發布的iPhone SE,其本質只是硬件升級為6s的5s,在外觀和功能上沒有足夠亮點,產品乏力的表現讓更多的人選擇持幣觀望iPhone 7。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數據統計僅僅只是針對國內,不具有代表性,而對于全球的手機行業來講,中國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更有意思的是現在看起來,那些常年廝殺在價格戰的手機品牌又有多少出現在了榜單上呢?
16年手機行業價格優勢不復存在,那這些銷量巨大的國產手機又有哪些共同點呢?
1、系統界面符合習慣
目前國內的手機廠家無一不是在開源的Android系統上進行了深度定制,冠以“xxUI”的名號卻又稱之為“OS”。也正是這樣對于系統界面、圖標的二次繪制和操作邏輯的優化,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讓智能手機的操作變得更加簡單。每一家手機廠商也都成長中形成自己的鮮明特點,每一個UI都擁有不少用戶群體。
2、本地化服務和內容
關于來電顯示的話題,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山寨機和塞班系統時代,然而早期的iPhone并沒有提供這樣對于國人來說是剛需的功能。眼觀當下,不少智能手機已經能通過大數據自動為用戶識別來電方的屬性,例如“快遞”、“外賣”、“詐騙”等,并會自動采取相應的措施。
而在應用層級上,不僅有國內主流內容商提供在線音視頻服務,更是涵蓋了用戶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這些對于國外品牌所無法做到的。
3、廠家與用戶溝通更便捷
長久以來,一個產品除了出廠前的檢測外,最終的品質是由買單的消費者決定的。而消費者如何才能對產品問題進行反饋,在以往都沒有良好的解決方案。而對于國內手機廠商來講,提供官方社區、官方論壇渠道以及在系統增加反饋入口等方式收集用戶反饋,加強與用戶之間的黏性,最終得以提高品質,促進更多的消費。
4、不甘于平庸,有創新
自中國擊敗美國成為蘋果最大的消費市場,iPhone便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在淪為街機的同時更是引發了國內手機同行的“借鑒”,一體式金屬機身、2.5D弧面玻璃、3段式天線設計讓更多的消費者產生了審美疲勞。反觀這兩年,前有Nubia驚艷的無邊框屏幕,后有魅族6PRO巧妙的天線設計,這些都是在改變,而另一部分國內廠商則是在產品功能上玩出了花樣,Vivo首次將HiFi概念帶入智能手機,OPPO則在拍照方面玩出了花樣。
針對不同人群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品,深耕細分市場,在硬件同質化的今天或許才是未來手機行業的出路。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