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版“幽靈船”或于2017年面世

周彤 10年前 (2015-12-05)

無人駕駛船舶或三年面世,智能船舶將開建。

無人駕駛的“幽靈船”曾經只是傳說,但如今,無人駕駛技術已經被成功運用于飛機和汽車,國產無人駕駛船的出現也指日可待。其實,人類對無人駕駛船舶的向往與研究由來已久。無人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已出現,到1990年,大規模的無人艇項目層出不窮,隨后,有更多的無人駕駛船舶應用于軍用和民用領域。

近日,中船工業集團在中國國際海事展上宣布,將在上海設計建設國內首艘智能示范船。這款被命名為“i-DOLPHIN”的船型是一艘38800載重噸散貨船,將在明年9月開工,并計劃在2017年交付。

據悉,這一項目由中船工業旗下的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牽頭,計劃以大數據為基礎,運用實時數據傳輸匯集。同時結合數字建模、遠程控制等信息化技術,實現船舶感知、分析和決策的智能化,從而提升船舶運行效率。根據中船工業提供的信息,這艘全新散貨船是中船工業創新計劃的第一個民用項目。除了牽頭的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參與該項目的還包括中船工業的系統工程研究院、中船黃浦文沖、中船動力研究和滬東重機。

與人工駕駛相比,無人船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節省人力。單調的航海生活、長期遠離家人和陸地,使得船員這一職業缺乏吸引力,船員難招是不少海運企業面臨的難題。而有了無人駕駛技術,再大的貨輪也無需配備大量船員。其次,節能減耗。少了駕駛臺、船員休息區、食品倉庫等,貨輪將變得更輕,所需燃料更少。預計如果采用無人駕駛技術,一艘貨輪的運行效率將有望提高最多20%,同時減少20%的碳排放。

當然,安全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多數海運事故是因為船員玩忽職守、操作不當等人為原因造成,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將使這類事故減少三分之二。而且,即便遇到撞船、觸礁、海盜、暴風雨等危險,遠程操控反而比人工駕駛更安全,至少可以避免付出生命代價。

不過船舶要真正實現無人駕駛并不容易,無人駕駛船舶技術中的重點和難點是智能技術與控制技術。對于無人駕駛船舶來說,智能是最基本的特點。該型船舶必須能夠自主進行環境探測、目標識別、自主避障、路徑自主規劃等。而控制技術也是核心技術之一,對指令的反應是否靈敏等是決定無人駕駛船舶能否成功航行的關鍵。

相對于傳統船舶,無人駕駛船舶的優勢顯而易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技術到位的情況下,國產無人駕駛船舶時代的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