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羽泉到智能硬件,離婚后的胡海泉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
胡海泉從歌手轉戰資本市場,成為著名天使投資人。
“到了四十歲,大部分人說,已經離起點很遠了,而終點還不知道在哪。其實這個狀態可以有激情,也可以很大膽,可以不服,不是傳統的不服氣,不服輸,不服老,而是對未知的事物還有探索的激情和勇氣。”——羽泉《不服》
這段話是不久前,羽泉新的音樂紀錄片《不服》中片頭,已近不惑之年的胡海泉說的話。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胡海泉身份的:歌手、詩人、EQ ARTS董事長、巨匠文化創始人,現在還多了一重身份“天使投資人”。對于海泉多了這樣的一重身份我并不感到驚訝,反而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海泉有樸素的士大夫情懷,在公開和私下場合,他總會不自覺地開啟話題,談論國家前途、公民責任、文化產業的困境和機會,并隱晦地批評體制。
“音樂可以撫慰人心,資本可以改變世界”
2004年,互聯網開始沖擊傳統唱片市場,免費、盜版、侵權讓整個行業舉步維艱。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研究互聯網,并閱讀一系列商業、管理、投資相關書籍。對行業未來的思考是他對商業世界萌生興趣的初始動力,這也讓他發現了另一條路:音樂可以撫慰人心,但是資本可以改變世界。
此后,他離開華誼自己創業,成立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并進入創投圈,開始自己的“互聯網實驗”。
從演藝舞臺到資本市場
就在今年《財富》中文版公布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中,胡海泉的名字赫然出現,這一次他是以投資人的身份首次登上該榜。
可以看到的是,胡海泉在最近的六年時間里投資了十幾家公司。投資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作為新晉投資人,胡海泉也有自己的投資邏輯。“無論誰做了某個點的創新,我都會感興趣,也很佩服。做天使投資,我最大的樂趣就在與參與改變,推動改變,幫助改變。”這種從零到一的創新過程,正是他最動容的地方。
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胡海泉
今年上半年,平衡車制造商Ninebot(納恩博)宣布,完成對美國平衡車開創者Segway(賽格威)的全資收購。平衡車的天使投資人正是胡海泉。
在2013年的一次音樂節上,納恩博作為贊助方為演出提供試用機。當時,胡海泉在后臺試用了一下,覺得這東西酷,體驗爽,就有了興致,頻繁與制造方溝通聯。正值納恩博早期融資和品牌推廣期,雙方一拍即合,羽泉成了投資方。“討價還價也很殘酷的,當時和高總都打了起來。成為一家人后,肯定會不遺余力了。”談到討價還價的段子,他哈哈直樂。
但在胡海泉心中,這還不是他最心儀的代表作,他提到一個并不有名的,叫“Pink”的APP。這是一個潮流垂直電商,專門收羅全世界最好玩最性感的粉絲物品,大到house,小到指甲刀。“你說,這是不是很性感?”他被這個創意折服,就像孩子喜歡一個炫酷的新事物,他并不在乎成功與否,但他愿意花全部精力去呵護。
資本寒冬的到來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第二季度之前,在投資節奏上,他的步子也在放緩。胡海泉認為那是“寒冬還未來之前最后的狂歡”,泡沫太嚴重,一些創業者胡來,漫天叫價。他記得最夸張的一次,一個創業者,商業計劃書里的團隊是拼湊過來的,項目還沒上線,估值幾千萬。對于這種浮夸的泡沫,胡海泉直接無視,不耽誤一分鐘。
資本寒冬的到來,他認為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也是對行業的肅清,本身是好事。但創業的熱度還沒有回歸正常值,他發現,大眾創業,真的是所有人都在創業,從一線城市的一線創業機構、創意機構,到二線城市、傳統產業都在做,甚至一些學術型的實驗室都加入創業大流。當所有的人,試圖用資本改變一切的時候,就會變得良莠不齊,混亂不堪。
胡海泉每天打開微博,陌生私信一半以上全是在推介項目的,一個二線城市的傳統模式的BP他都看了。他在等,等回歸理性,行業降溫,撤走熱錢。胡海泉的投資也變得越來越專業。2013年春,他成立專門團隊,以便讓投資更有序更高效。目前已完成兩期VC,共3億募資,一期天使基金,共6000萬。對于早期投資,他會選擇行業的創新企業,而中期投資,則會選擇跟消費者相關的項目。沒有明確盈利模式的企業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燒錢模式不是我們該干的事,也輪不到我來做。”
不忘初心,回歸起點
胡海泉出發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文創行業的現狀。他以后的投資方向,也是布局文化產業。只是,他遲遲不敢動手。他說想投內容,經過精心孵化,內容能產生很大的生產力。他也說到自己想孵化90后、00后具有創造力的人,只有擁有了智力資源,這樣的公司才是厲害的。
但這些也僅僅是停留在想的階段。目前,他只是零散投資了一些跟音樂相關的線上線下的項目,他的文創夢遠沒有啟動。在他看來,要改變文創行業的產業鏈,需要改變人的思維和價值觀。這部分最有價值,但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在文創,我越了解,反而會越不敢動,這是真的!”正因為他足夠重視,才不容踏錯一步。
對于胡海泉來說,沒有不惑之年的困惑。一如開場,一切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