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地平線余凱:如果現在盈利了,說明我們沒有未來 | 封面人物
“地平線發展到現在,從這兩年來看,可以說,我們的競爭對手連影子都沒有?!?/p>
2017年12月20日,地平線在北京召開主題為“AI芯·時代”發布會,正式發布兩款計算機視覺嵌入式AI芯片——旭日和征程,分別面向智能駕駛和智能攝像頭。
進入2018,隨著軟件技術和硬件芯片的不斷催熟,國內市場在不斷發生變化,自動駕駛也正式迎來了商業化的元年。
元年意味著爆發的開始,而地平線作為一家軟硬結合的公司,準備好擁抱大潮了嗎?近日,我們約到了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如果自動駕駛10年后才成熟,地平線能“撐”到嗎?
這其實是一個很刁鉆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么問有點“不厚道”。不過,對于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來說,這也正是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想的問題。
畢竟,我們見過太多如流星般一閃而過的公司、項目和人。
不過,在余凱看來,作為自動駕駛產業的“賦能者”,地平線其實從一開始就在全面的切入這個市場并一直在為行業做事。
“地平線作為整個產業的‘賦能者’,意味著我們會隨著整個產業的升級而不斷發展,我們并不是一定要等到自動駕駛4級、5級實現的時候才會進入市場。”余凱說,“實際上,地平線從2級的輔助駕駛,到3級的半自動駕駛和4級的自動駕駛,我們在每一階段都會給行業、企業提供處理器。”
“現在是2級輔助駕駛的階段,我們的系統正在大規模上車,所以說我們不會等到10年以后無人駕駛完全實現了,才進入市場、進行商業化。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就像iPhone從2007年第一代出來,之后每一年更新一代。還有咱們以前PC時代的操作系統286、386、486、586之間的升級迭代一樣,不是說只有等到最后一代才有價值,而是隨著每一代的發展,每一代都會有自己的商業價值。
“當然我也同意這個觀點,真正的無人駕駛即5級自動駕駛是不會那么快實現的,就算到了2025年也不一定能完全實現,時間恐怕還會更久一點。”
做安防的???大華也要做芯片了,地平線緊張嗎?
眾所周知的是,國內的安防市場一直由??岛痛笕A把持,這兩家已經吃掉了七八成的市場份額。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地平線的“征程”是一款智能攝像頭芯片,安防絕對就是最大的目標市場,那也就幾乎繞不開以上兩大巨頭。
如果地平線不跟他們合作,則市場開拓難度會極大;如果給他們供貨,人家隨時有可能會自己研發芯片。如何解決這個兩難的局面?
作為一個供應商,會永遠存在這個問題,任何產業都是一樣的情況。就像汽車供應商給主機廠供貨一樣,很多供應商也會想:“這個主機廠是不是會自己研發生產配件呢,那樣的話我們怎么生存下去?”
所以,在余凱看來,幾乎可以不用太過解讀。
“(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既然選擇了一個點,就要有在這個點上的獨有的、領先的優勢。我們為什么要做芯片呢?你看,別人給??荡笕A提供諸如人臉識別算法的技術解決方案,時間很快,可能兩三個月就出來了,就可以供貨了。但是芯片呢?芯片一做就至少需要兩年嘛!”
“如果??荡笕A他們也要做芯片,不光是需要兩年時間,而且由于技術積累等方面的限制,兩年后做出來的產品不一定就比我們的好,所以又何必費這個勁呢?
“從時間長短和成本來看,他們是跳不開這個周期的,更別說技術難度了。所以說,還是要選擇一個壁壘比較高、技術含量比較大的、不容易被替代的領域來做。”
· 如果兩年之內研發出來了,地平線怎么應對?
“他們兩年研發出來,那只是第一代嘛。那我們的第二代啊,第三代啊,都可能會出來了,始終會處在領跑位置。跟商業伙伴的合作模式,是靠實力來奠定的,而不是說‘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行了。
“一個企業做的東西,如果分分鐘被別人超過的話,這個企業本身也就沒有什么存在價值了。”
· 追求芯片能效比,是我們的長期目標
“我們要不斷的去追求芯片的能效比,在單位功耗的情況下能夠處理更多更強大的神經網絡計算。這個目標,我們在今后20年的時間里都會去不斷的追求。同時這也是一個競賽,業內所有人、所有企業都會參與的競賽。”余凱說到。
追求能效比的意義在于,如果之前一款芯片只能做簡單的。少量的任務?,F在,在同樣的功耗下,第二代芯片可以跑100個任務,第三代會在此基礎上實更大突破和進步。
“這個是一個比喻,但其實真實的情況也基本上就是這樣子的,基本是真實的反映。”
地平線的芯片,第一個用戶就是自己
從時間上來看,距離地平線推出“旭日”和“征程”這兩款芯片只過去了一個多月,這么短的時間似乎并不足以讓他們拿下太多的市場份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地平線進入自動駕駛市場的號角已經吹響。
余凱說:“地平線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因為我們的芯片畢竟才剛剛出來,從芯片產品到具體的應用場景,這個過程還挺漫長的,我們會加快步伐。另外,我們的一個好處是,地平線是一家軟硬結合的公司,這一點很重要?;蛘呖梢赃@樣說,我們芯片的第一個用戶其實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話,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就會更快。否則的話,不同廠家之間的溝通協調合作等會很繁瑣,也比較費時費力。”
自家的產品,自家先拿來用,不僅可以更好的檢測產品性能,更重要的是能給市場提供使用場景導向。就像亞馬遜在做Alexa的時候先是做的Echo,然后才把平臺開放給其他伙伴。
如果是先做平臺,而不做產品的話,市場就不免會感到困惑:你的東西怎么用呢,場景在哪里?
這樣的話,整個推進市場的速度勢必就會減慢。
如果地平線現在就盈利,說明企業沒有未來
業內大多都知道的是,從成立以來,地平線并未實現盈利,不過,這家軟硬一體的芯片公司早就已經開始賺錢了。
· 創業公司要把賺的錢優先投資未來
事實上,在未推出芯片產品以前,地平線已經通過賣軟件實現了數千萬元的營收,當時的芯片則來自英偉達。
“說到賺錢,我們已經開始賺錢了。但至于整體盈利,那肯定不可能的,你看連滴滴到現在都沒有整體盈利。”余凱直言不諱。
“如果我們已經盈利了的話,那這個企業就沒有未來。這說明你把自己掙的錢,完全沒有投資到未來,你只是在做現有的事情,目光非常短淺。
“創業公司沒有這么做的。”
· 后裝市場只是暫時的,最終都會被前裝吃掉
“其實我們前裝和后裝都在做。我認為后裝市場的生意,只是暫時的,最終都會被前裝給吃掉。”
“我們現在大概幾千萬的收入吧,主要就是一些賣軟件的收入。因為我們是軟硬結合的嘛,當初我們自己的芯片沒有出來之前先做軟件,也可以跟客戶有一些早期的接觸。”
在12月20日的發布會上,地平線也宣布了正式跟奧迪合作。奧迪在中國只挑選了兩家合作伙伴,聯合開發自動駕駛技術。這兩家公司一個是百度,另一個就是地平線。
而奧迪的背后是大眾集團,大眾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又主要由奧迪負責。再聯想一下大眾在中國的市場布局,僅僅是上海大眾、一汽大眾、長春奧迪等三家主機廠,就已經是國內車市霸主。
如此看來,地平線所圖不小。
英特爾不可能收購地平線,我們也不會賣
去年10月20日,地平線宣布在年底前完成由英特爾領投的近億美元A+輪融資。一時間,關于英特爾是否會“得寸進尺”的收地平線,把這家中國唯一的自動駕駛芯片公司納入麾下的傳言就一直沒斷過。
畢竟,英特爾近年來在全球的AI芯片領域攻城略地,拿下了不少公司,這里面最著名的就有Nervana、Movidius和Mobileye。
“目前來看沒有可能,我們想都沒想過。”之前從未明確對此表態的余凱,這次回答的非常干脆,也非常堅決。
“現在要是賣掉呢,那就是Easylife,我們就套現了,掙的錢肯定比在百度掙的多的多。但是,我們首先想的是要做一些事情。”
可問題是:既然英特爾來勢洶洶,地平線為什么可以“獨善其身”?
“你有沒有注意到,以上提到的,我們是唯一一家中國公司。畢竟背靠著中國這么大的市場,我們為什么這么沒追求,這么早就把自己賣掉呢?”余凱的語氣,嚴肅中透著輕松,似乎自信滿滿。”
關于英特爾吃不掉地平線,其中最關鍵的還是中國市場的獨特性。
看過《速8》的人都知道,當車子不是人來開,而是由手機來控制的時候,說不定哪一天所有的車子都會被開到某些敏感地方去。這樣的話,會給政府管理帶來多大的隱患?
所以說,未來成熟、成型的自動駕駛必須是可控制的,也必須是由國家完全能夠自己掌控的。
“如果由英特爾、英偉達等外國公司來控制自動駕駛芯片的話,會有什么結果?恐怕咱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睡不著覺吧!
“所以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如果英特爾足夠聰明的話,他就不應該過深的介入,而是應該讓我們自由發展。再說了,我們發展大了,他們同樣有錢賺嘛!”
類似的情形,我們在谷歌和百度的案例上也能找到。當年谷歌僅僅只是投資了百度,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拿投資回報,并不能、也不會完全掌控后者。
在自動駕駛上,所有的安全最終都是在硬件上面來守住的。相對軟件來說,硬件就像是一間一間的鋼筋混凝土墻,把所有的隱患和危險都給隔開了,從而實現了最終的安全。
試想一下,這種攸關國家社會安全的技術,怎能容忍被一家外國公司掌控?
起碼兩年內,我們不會有競爭對手
近幾年,伴隨著AI的火爆,各類或專注、或標榜的AI公司層出不窮。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技術要求越高的領域,越少有人涉足。
中國做人臉識別的公司,能找出50家,恐怕都不止;做自動駕駛的,能找出30家,估計也不低于這個數。但是做自動駕駛技術+芯片的公司,目前國內只有1家,就是地平線。
“地平線發展到現在,從這兩年來看,可以說,我們的競爭對手連影子都沒有。
“核心原因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最難的、技術含量最高的點來做,而這個并不是所有人都敢做的。我的預判是之后的兩年都不會有競爭對手。
“但是如果今后國內同類型的公司只有我們一家,那肯定不行,我覺得今后應該有2到3家吧,算是比較合理,就像英特爾和AMD的關系一樣。就算我們將來一家獨大,我們變也要變出一個競爭對手來,決不能搞壟斷。”
不過,目前談這個顯然為時尚早。對于地平線來說,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跑得足夠快。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