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芽智家測評,智能音箱黑馬誕生

鎂客 8年前 (2018-01-10)

智能音箱黑馬誕生AI音箱似乎成了近幾年的熱詞,像蘋果Google等大佬科技公司紛紛加入了AI音箱的混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想入手一臺嘗嘗鮮。

愛芽智家測評,智能音箱黑馬誕生

AI音箱似乎成了近幾年的熱詞,像蘋果Google等大佬科技公司紛紛加入了AI音箱的混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想入手一臺嘗嘗鮮。未來的AI音箱的功能遠遠不止“音箱”的功能,它可能會像一個家庭管家,控制智能家居的工作以及運行,提供叫車、訂房等服務,以及陪你聊天解悶,它們或許是未來“家庭機器人”的雛形。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已經初具“家庭機器人”功能的黑科技智能音箱——AYAH HOME愛芽智家。

外觀設計

愛芽智家測評,智能音箱黑馬誕生

現階段大多數人覺得智能音箱的樣子也就是個傳統音箱罷了,都認為音箱就是個方盒子或者圓柱體,但AYAH HOME愛芽智家的外觀卻猶如一顆初生的豆子,仿佛有一個小生命在你心中發出芽來,它更像是一個有意思的精靈,除了傳統呼吸燈的交互途徑外,AYAH HOME愛芽智家還在箱體加入了智能動態響應設計,“在嗎?愛芽。”它還將擺動它的身體來回答你,獨特的擺動交互方式讓用戶更多維度的感受它的生命力。

硬件特色

愛芽智家測評,智能音箱黑馬誕生

材質方面,AYAH HOME愛芽智家的上半部分采用了鋁合金噴砂陽極氧化工藝,頂部配置了一塊可調節音量的高拋光觸控面板,頂部除觸摸板外,還配有一圈36顆RGB LED呼吸燈帶,用戶用手指在觸摸板上輕輕畫圈,即可快速調節音量,同時LED燈帶也會根據音量進行亮度調節,帶給用戶最自然的交互。

交互體驗

在交互形式方面,語音是智能音箱最為核心的交互方式。但AYAH HOME愛芽智家還提供了語音以外的更多交互可能。愛芽智家通過采用簡單聽+簡單說+簡單看的多種交互形式,在不同的業務中給用戶營造了立體的交互體驗。AYAH HOME愛芽智家會根據用戶不同的場景及所處的業務靈活地選用這些交互形式或相關交互形式的組合來構成快速將信息和用戶連接的能力。

在交互可靠性方面,如何解決智能音箱使用過程中用戶語言表達方式多樣性所導致的大量理解錯誤是廣大用戶迫切需要滿足的需求。AYAH智能助理引擎采用深度神經網絡針對多樣性進行了特別的優化,使得音箱在碰到顛三倒四或者個別字詞識別錯誤時都能夠從容應對。

在成功喚醒率方面,在嘈雜的情況中,愛芽智家具有良好的喚醒成功率。在正常家居環境中,5米內喚醒成功率高達95%,1-3米喚醒成功率更是達到了99%。高喚醒成功率保障了順暢的交流,極快的響應速度帶給用戶滿意的體驗感。

在應對誤喚醒方面,AYAH HOME愛芽智家采用了獨特的深度神經網絡能夠智能識別誤喚醒及噪聲,不會因為誤喚醒驚嚇到用戶。

多輪交互

在語音交互的實用性方面,市面上的主流智能音箱主要以單輪交互提供語音搜索和語音控制的能力,但在需要多輪交互的業務場景上少有建樹,同時少有的多輪業務也受限于不同的業務領域中而不能靈活跳轉。AYAH HOME愛芽智家的多輪交互能力表現非常優秀。它具有任務型的多輪多任務對話能力,即在多個任務背景下,它能即時為你抓住重點,有效完成任務。

以打車和路況為例,AYAH HOME愛芽智家的多輪對話能力完美地支持混合對話主題的全流程業務。

“在嗎?愛芽,我要打個車”

“請問你要去哪?”

“先幫我看一下天目山路堵不堵?”

“天目山路道路通暢”

“好的,去西湖”

“從你目前的所在地:杭州西溪濕地北門 出發,對嗎?”

“是的”

“當前行程,滴滴快車的價格為35元,滴滴專車的價格為55元,請問你要選擇哪一個?”

“滴滴快車”

“請問您確認從西溪濕地北門到西湖,對嗎?

“是的“

“好的,已為你發布行程訂單,請稍等“

用簡單對話輕松完成打車服務,是不是很驚喜呢!

主動感知除了多輪交互,AYAH HOME愛芽智家的黑科技還體現在主動感知能力上,在AYAH HOME愛芽智家線下的樣板間中,空氣傳感器檢測到霧霾,數據傳輸到愛芽,“今天空氣PM2.5指數320,嚴重污染天氣,需要我幫你把窗戶關上嗎?”;當你在家中,攝像頭檢測到你心情不佳時,AYAH HOME愛芽智家會主動幫你調暗燈光,并播放你愛的輕音樂來舒緩你的心情。

時刻關心你,為你提供適度的安慰與關懷,這是不是就是最懂你的管家呢。

相比現階段的很多同類產品,AYAH HOME愛芽智家在智能化方面都有極大的超越!但是通過對話來實現美好生活,這還需要AYAH HOME愛芽智家更努力做好語音語義技術,用心豐富內容服務,努力打磨用戶體驗。 “美好生活,說說就有”的美好愿景一定會實現!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