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動力改做輪式機器人:是形勢所迫也早有征兆,但并不平坦
在業務盈利上,波士頓動力一直不被人所看好,也是導致其“被賣”命運的主導因素,多重因素下,波士頓動力也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向商業化靠攏。
日前,網上透露的一段視頻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在視頻中,正在出席某場活動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公司的CEO Marc Raibert公布了一段測試視頻,主角是該公司最新研發的一款產品,也是此次人們關注的焦點。
眾所周知,自創立以來,波士頓動力一直致力于多足式機器人的研發,旗下有四足機器人大狗(BigDog)、雙足機器人Atlas等多款知名產品。而與之不同的是,其最新所公布的機器人“Handle”并不是依靠雙腿前進,而是一對輪子。對于此次波士頓動力的“畫風突變”,不少人紛紛猜測,該公司是準備商業化了。
其實,在商業化角度來講,波士頓此次新產品的研發其實并沒有那么的出人意料,是現實生活中各種情況所致,在此之前也是早有征兆的。
公司存活極需轉變
波士頓動力由Raibert于199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Leg Lab實驗室里創立,后在2013年12月被谷歌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然而好日不長,就在兩年多之后,因為理念不合以及缺少營收潛力,谷歌毫不留戀的將這家公司轉賣給了日本豐田。
據了解,在2015年,谷歌創新部門的全年虧損達到了36億美元左右,較之2014年的19億美元幾乎翻了一倍。面對此種財報,相信高管們都在心里轉起了心思,如此一來,與Google X實驗室及傳統業務都不太能搭上關系的波士頓動力就成了眾矢之的。
目前,波士頓動力已經被谷歌賣給了豐田,雖然收購金額和進程還尚不可知,但此次“被賣”的事應該會讓波士頓動力有所反省。
被豐田收購之后,在理念的轉換和配合上,波士頓動力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不過,對于自身業務的發展和盈利,波士頓動力應該會給予相當的重視,畢竟“在未來幾年中不太可能生產出可上市銷售的產品”是谷歌要賣掉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因而,即使當初Raibert曾叫囂“我堅信,想要打造產品就只能按照我們在波士頓的做法。我們不是各位眼中那種要建造空中樓閣的人。”當前,他也不得不重視公司業務的盈利,如果不想再次因為“缺乏盈利潛力”而被豐田放棄的話。
機器人市場的極大誘惑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發展,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多個新興行業正在漸漸崛起,與此相伴的是機器人等智能硬件的發展和趨向成熟,尤其是機器人市場。據IDC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至2020年,包括機器人、無人機和機器人相關服務在內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016億元人民幣。
對于仍然沒有進行商業化的波士頓動力而言,此等利好市場就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事實上,對于涉足機器人市場,此前發布的四足機器人SpotMini應該可以算是波士頓動力的一個小小的嘗試。
在波士頓動力發布的測試視頻中,我們可以看見SpotMini能夠完成爬樓梯、桌下滑行、收拾廚房等多個動作和任務,表現堪稱Perfect。不過,與波士頓動力旗下的其他產品一樣,SpotMini依舊沒有能夠脫下“高成本”的光環,因而僅僅只能算作一個測試。
商業化其實早有征兆
作為一家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的產品必將在未來實現商業化。當前,從本質上而言,機器人市場的競爭還沒有真正進入“紅?;?rdquo;,尤其是服務機器人領域,雖然玩家眾多,但較為突出的也就那么幾家,此外,基于相關技術還尚未成熟,以及市場標準的不夠完善,因而市場還有搶占或變動的機會。對于盈利能力實在令人不忍直視的波士頓動力來說,在一早錯失機器人市場之后,不管是市場的極大發展空間,還是自身的需要,商業化都是它現在不能忽視或輕視的選擇和趨勢。
在波士頓動力這里,商業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早在推出Handle之前,它的某些行動和言論就已經顯現出了一些征兆。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SpotMini之外,自某次活動中,Raibert就曾提出一個想法:為什么不考慮用足式機器人送快遞?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他在另一個機器人應用領域的野心,這不正是一種商業化的暗示?此外,當時他也提到過成本過高的問題,而這次所發布的Handle在成本上大大降低了,功能也是運輸物品,對此,我們或許可以將Handle作為波士頓動力對于此前想法的回應,即用機器人運送快遞的嘗試。
結語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看起來波士頓動力是準備商業化了,其機器人技術也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認可,但是在商業化進程中,它還需解決幾個困難。
首先是全自動化的實現。目前,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只是實現了部分自動化,比如感知距離等等,但一些行動還是需要以遙控的方式進行,相對于市面上更受歡迎的語音控制,波士頓動力的此種操控已然顯得落后,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
其次是市場的爭奪。雖說機器人市場份額的劃分并未完全定局,但對于波士頓動力這一“市場新人”來說,第一次如何進入市場、之后又該如何搶奪市場就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了。在這方面,與其單打獨斗,聯合其他人工智能公司才是一個更好選擇,比如與亞馬遜的語音助理Alexa和云服務AWS進行合作,在增加語音控制的同時提高數據處理能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