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痛批羅永浩,老羅是怎樣“作”到今天的地步的?
在很大程度上,老羅的一些言論的確作,但并不到“哈日”和賣國的程度。
一、老羅作嗎?
在很大程度上,老羅的一些言論的確作,但并不到“哈日”和賣國的程度。不過網上的帖子認為,他的這些言論在世界范圍內,在西方,都不算特別嚴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羅并不算太出格。而且,網上有關老羅是恨鐵不成鋼,是一種另類愛國的說法,也并非全然沒有道理。但是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所有的言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須有更加合理,和正面的表達方式。
二、老羅的“作”歷史
作為一個曾經的小鎮青年,老羅從青少年休學在家,再到去新東方學習,并當上老師,再到自己創立牛博網。一路看來,老羅并沒有走尋常人該走的路。當然,也正因為老羅的這作和逆反,才有了錘子手機和今天的老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是老羅的一種生存方式和人生策略。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老羅打臉的話,很大概率會搜到“老羅的打臉視頻”,是實實在在的打臉。雖然那其實是老羅拍的微電影,但這種作風貫穿了老羅的整個人生。老羅的“作”有一種對自己狠的基調。
曾經魯豫采訪羅永浩的時候,其實私下里表表示過,自己完全不能和羅永浩這樣的人物成為朋友。其實,就是看不慣羅永浩的這種所謂“作”的行為方式。
三、老羅表達方式,很不好
老羅用到了“支那”一詞,這種表達方式至少在情感上是不好的。容易引發國內“網絡愛國者”的反彈。這和老羅一貫的脾氣和鍵盤俠習慣,也有關系。
四、道理的正確與否,和時間有關
就老羅那些“精日”言論,說出的時間來說,他沒有把握好時機。
就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來說,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其征服讀者的最大長處在于邏輯嚴謹。而過了一段時間,其征服讀者的最大優勢在于,能激發底層人民的熱情。
另外,我們可以用一個計劃經濟時代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對美國人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把牛奶倒進河里把火雞全部活埋,這樣的事情,計劃處于時期的報紙上,總是寫著這是對資源的極大的浪費。但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內一些產業產能的高度發展,即使國內企業做出和美國當時同樣的事情,也會被報紙美化。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對計劃經濟的看法。
在這里,我無意說,具體的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其實,可能更加影響的人們對其對錯理解的,是什么時間說,用什么方式說。
所以,《基督山伯爵》里面的最后一句話會說:「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因為知道事物的發展需要按照規律,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發展。所以真正的聰明人,總是準備好自己,耐心等待最合適的機會。
因為相信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其內心真善美的力量,所以智者永遠不會放棄那一絲絲希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