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損耗”溫度傳感器逆天了!幾乎不需用電
UCSD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幾近零功率損耗的溫度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概念的普及和應用,其中為實現物物相連這一概念,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就是無線傳感器技術,通過傳感器,我們能夠實時采集溫度、濕度、壓力等物理數據,從而實現對物體狀態的掌控。
在眾多傳感器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溫度傳感器,即利用物質的性質隨溫度變化的規律,將溫度轉化為電量的傳感器。其中材料、測量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亦可將溫度傳感器分為許多種類,目前主要的四大類型為:熱電偶、熱敏電阻、電阻溫度檢測器(RTD)和IC溫度傳感器。
但無論是哪一類,在架設好的網絡結構中,傳感器節點因儲電能力弱、使用壽命短而對網絡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
革新
針對續航這一問題,近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電氣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溫度傳感器,其運行功率為113皮秒,功率比現有技術低628倍,比1w小約100億倍。也就是,這種損耗近“零功率”的傳感器可以僅憑少量的電能而維持許多年。
改進一|電流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人員使用的是傳統的“柵極泄露”晶體管,利用晶體管的這一特性,他們構造了一種超低功耗電流源晶體管。
“柵極泄露”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現代晶體管的尺寸不斷縮小,柵極材料變薄,使得當晶體管關閉柵極時,依然無法完全阻止電流穿過,導致微弱的電流泄露。
在精密的模擬電路系統中或微處理器中,泄露會影響系統的穩定性,通常人們也認為這是一大需要解決和避免的問題。但在UCSD的工程師們的眼里,這一泄露恰好可以被利用,作為電路供電的低功耗電流源。
改進二|溫度轉化為數字時的低損耗
對于模擬量轉化為數字溫度顯示的過程,研究人員也開發了一種低耗電量的轉化方式。通常模/數轉化過程是:電流通過電阻,可變電阻隨溫度變化,然后測電阻電壓,最后將電壓轉換為相應的溫度。
而在此系統中,研究人員利用電容充放電過程的變化來測量電壓變化,最終將其轉化為溫度的變化。此處選用的電容器的尺寸與實際溫度成正比,如當溫度下降時,依賴于溫度的電流源充電速度將減慢,反饋使電容器大小降低。
總結
該溫度傳感器集成在面積為0.15×0.15平方毫米的小芯片中,工作溫度范圍為零下2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但為了綜合性能考慮,傳感器的響應速率只能選擇約為每秒一次溫度更新,這比現有的溫度傳感器稍慢。不過對于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對變化速度要求不高的應用場合,該響應時間是足夠的。
正如UCSD工學院電氣工程教授帕特里克·梅西爾(Patrick Mercier)所表示,我們的愿景是使可穿戴設備變得不引人注意,并致力于建設低功耗系統,使其可以運行多年而無需更換。低功耗是未來技術研究中一項重要的研究領域,甚至決定了許多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上的未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