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創業,落戶南京成立研究院,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姚期智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韓璐 7年前 (2018-04-21)

從“中科院院士姚期智創業”這件事來看,如今的院士不再只是埋頭做科研,而是從實驗室走近公司、產業界,以求推動AI的產業化。

20日,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突然宣布正式創業,在南京成立“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并為此專門注冊了一家公司——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據了解,該公司已經獲得了“南京金港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

72歲創業,落戶南京成立研究院,院士姚期智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72歲才創業,打造5大平臺推動AI產業落地

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來講,已經72歲的姚期智屬于高齡。不過,一直以來,“AI產業化”都是他的一個夢想,而“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則是他實踐的第一步。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姚期智將率隊打造五大功能平臺,分別是AI交叉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AI領域人才培養平臺、AI+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服務平臺、AI新產業發展聚焦平臺、AI股權投資機構集聚平臺。

簡單來講,該研究院將從AI技術研究、AI人才培養、AI成果轉化、AI資金吸納等多個角度入手,幫助學校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協助企業AI技術研究、推動AI實現產業化,讓AI惠及每一個人。

另外,“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還計劃每年在南京市舉辦一場全球AI領域的頂尖論壇,匯集產學兩界人士,共同探討“AI產業化”。

可以看到,“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將通過政產學研合作提供公共技術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72歲創業,落戶南京成立研究院,院士姚期智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成立伊始,9大“AI+”項目簽約入駐研究院

揭牌同一天,9大“AI+”項目也簽約入駐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以進行孵化,分別是青椒信息科技、新一代數據網項目、AI+新藥研發項目、透徹影像研發中心項目、AI+細胞治療項目、智能社會治理咨詢中心項目、智能司法大數據項目、摩西人機對話大腦智慧政務項目、Everchain項目。

從這些項目中,我們能看到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些側重點。依據“新藥研發”、“細胞治療”、“社會治理”等關鍵詞來看,在產業化落地方面,該研究院當前主要立足于醫療、政務、司法和智慧城市。

以AI+新藥研發為例,雖然前者能夠緩解新藥研發過程中周期長、成本高、失敗率高的痛點。但是于企業和項目組來說,他們或許有數據,但是技術就不一定了。

眾所周知,論AI技術,更多還是掌握在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中。以往,研究院與產業多存在脫軌現象,這也是導致大多AI技術不能夠實現產業化落地,以及多個企業相繼成立獨立/合作研究院的因素之一。

而如今,眾多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們能夠觸摸到那些以往只存在于實驗室的AI技術,進而將技術與項目加以融合,實現AI技術的產業化。這也是當前諸多企業選擇與中科院等機構搭建合作的起因。

從AI產業化層面來講,于企業而言,研究院是能夠幫助他們更快提升技術研發速度、更快推出產品的存在,而于研究院來說,企業相當于一個連接他們與產業界的“扣環”。依據當前的情況,企業與研究院的結合已經是一大趨勢,只是各自合作的形式有所不同。

研究院最終落地南京,這是一個關于AI產業化落地的“雙向抉擇”

姚期智,曾在2000年獲得圖靈獎,也是迄今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華裔。

2004年,他回到國內,并在清華大學任教。樓教主(樓天城,前百度無人車首席架構師)、印奇(Face++創始人兼CEO)……一些在業內舉足輕重的人物皆出身清華姚班。

2017年,他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

一直以來,姚期智都在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其領導的量子信息中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升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從各方面來講,姚期智就是國內AI產學界的“標桿”。

72歲創業,落戶南京成立研究院,院士姚期智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作為國內AI產業的泰斗級人物,北京、武漢、西安等城市均曾向其遞出過橄欖枝,但姚期智最終選擇了南京。而南京,究竟為何會得到其如此青睞,成為姚期智創業的第一站。

早從去年9月開始,南京就啟動“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的“兩落地一融合”工作,這一舉措與姚期智在AI研究領渴望產學研融合的思路不謀而合,也是推動了雙方第一次接觸的“導火索”。

緊接著,今年1月,南京市委出臺“一號文件”,推出十項措施,將更多優惠和激勵政策更多偏向科研工作者,吸引更多國家級平臺的高端科研項目在南京落地。可以說,這一份文件的出臺促使了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提速,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另外,在人才方面,南京也有著81位兩院院士、53所高校、600多家科研機構以及80多萬在校大學生。就在今年3月,南京大學也發布通知,正式成立AI學院,并于今年9月開始招生。

可想見,不管是政策大環境,還是AI人才的儲備,南京都相當有看頭。而落地到企業,阿里巴巴江蘇總部、創新工場南京國際AI研究院、京東AI研究院南京分校、小米華東總部、科大訊飛區域中心以及地平線、曠視、Face++研究院等紛紛先后落地南京。這些企業的動作也正面反映了南京在“AI產業”的強硬勢力。

在產業化落地這件事上,南京市看重了姚期智的個人實力與產業影響力,姚期智則看重了南京在AI產業化落地的大環境與各方面的儲備力量。

72歲創業,落戶南京成立研究院,院士姚期智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最后:院士“插手”AI產業界,這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

說到底,為什么“姚期智創業”會如此受關注?無非兩個因素,其一是姚期智本人的IP屬性,其二則是“院士創業”。

當然,在推動AI產業化方面,相比于“創業”,更多院士選擇“加入公司擔任某一職位”,或是基于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技術。

譬如中國AI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其與鋼鐵俠科技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后者公司內成立院士工作站;又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鈸院士,其已經受聘成為深醒科技首席科學家;還有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AI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教授,其已經出任京東集團AI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在眾人的印象中,“院士”就是呆在實驗室和學校中專心搞科研、培養人才的一個群體。而從當前的產業現狀來看,在“政學產研結合”的口號的帶領下,為了推動AI的產業化,院士踏足產學界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了。

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僅從技術層面來講,基于自身數十年來的技術儲備學識,以及對這一技術的未來預判,他們將能夠給出極具價值的指導性意見。另外,從院士的角度來講,或許就如姚期智一直夢想“AI產業化”一般,與企業的合作也將助于他們實現夢想。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